霍飛勇抽絲剝繭地分析著敵人的軍力分佈與心理。
由此也能看得出霍飛勇和易秋嫻之間的區別。
相對來說,易秋嫻的想法更加天馬行空,高風險高回報,追求一擊斃命。
不過也因為易秋嫻的從軍經驗還不足,她的想法失於穩重。
而霍飛勇則更加沉穩一些,他長期負責項陽的安全,屬於一種“但求無過不求有功”的位置。
這也使得霍飛勇的想法更加務實,有一步算一步,能透過大戰得利即可,不必一味追擊透過一戰將敵人擊敗。
項陽微笑道:“你們兩個的想法其實並沒有高下之分,勝負的關鍵就在於你們會遇到什麼樣的敵人,實際的戰局發展如何。”
“不過這一戰,我們還是採取霍飛勇之策,同時更加激進一點,將整個關中的戰局聯絡起來,走吧!”
這次激戰,他們取得戰果極大,而且自身損失頗小。
所以項陽乾脆下令分兵,由缺員最嚴重的一個營負責把這些叛軍俘虜押回山上,剩餘的三個營繼續作戰。
敵軍的俘虜雖然多了點兒,但是他們在雪地上已經把所有的力氣都耗盡了,現在又累又冷,只要把兵器一收,繩子一綁就沒力氣鬧出事兒來。
三個營的將士,一營繼續襲擾渭水大營。
也不用管什麼偽裝了,直接以最強的氣勢壓上去。
現在他們有八成的把握,渭水大營裡的守將是個非常保守甚至膽小的將領,那麼他們就把這則資訊利用起來。
本來只是一營的軍隊進行襲擾,他們虛張聲勢,裝出一倍的兵力,甚至還分兵到渡口的方向,完全將渡口與大營間的聯絡切斷。
只要他們保持著機動優勢,那麼敵人就無法抓住他們分兵的弱點。
另外分出一營埋伏在渭水城池之外,最後一營將士,則擺明車馬不斷地向渭水城與長安城之間切過去。
然後到了晚上,最後一營將士再以雪橇之利偷偷離開,白天再擺出旗號過去。
因為雪地阻隔,敵軍各處的探子無法及遠,直接限制了他們的戰場感知能力。
項陽可以輕鬆地利用情報差來戲耍對手。
以現在嶽虎軍的角度,已經看到了己方聚集了大量軍隊想要切斷長安的援軍,而且根本沒有把渭水城內的守軍放在眼裡。
那麼意圖就非常明顯了,大涼軍一定是想利用這次大勝,一鼓作氣地攻破渭水大營。
項陽知道,敵人一定會這樣判斷,而他只需要盯住長安一帶的動向即可。
嶽虎的大軍說起來是很唬人的,即使攻克長安之後,他們的聯軍有了幾部的分裂,許多有勢力的叛軍已經不再聽從嶽虎的調派,他依然對外號稱有八十萬大軍。
但是,如果細算其中的機動兵力的話,特別是精銳之師,其實並不多。
嶽虎自己長期帶的邊軍,的確是一股不可小視的軍隊。
然而,這支他最親信同時也最精銳的部下,一部分死磕在了長安城頭之下,還有一部分埋骨於荒山之中。
另外,從兵力分佈來說,嶽虎因為各種原因,必須要將最多的主力集中在長安城與潼關等地,大約要依靠著四十萬以上的大軍,才能幫他穩固關中的地位,避免動.亂與震懾外敵。
這部分兵力當然也是可以動用的,不過,必須要搶時間,快速清點兵力出發,速戰速決,一旦拖延的時間過長,就會生變。
扣除這四十多萬之後,他還要顧好西邊的老家,再剩餘的軍隊,則是分佈在關中各個郡城和重要的大營之中。
因此,渭水大營與渭水城其實兵力也沒有太富裕,在憑空折損了一萬多軍隊的情況下,渭水大營與渭州城的防守就不再保險了。
即使還有各種城牆和營寨,可以據險防守,但看到大涼軍攻勢如此猛烈,竟然把大軍都從山上調下來,誰敢打包票渭水大一定不會失守?
要知道,嶽虎的大軍在入冬之前的入山圍剿,足足二十萬大軍都一潰千里!
接連數戰,大涼軍已經成功地在叛軍心中建立起了心理優勢,所以嶽虎哪怕心存猶豫,也非救不可。
這支救兵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
太少則起不到救援的效果,太多會使得長安地方空虛,被其他勢力抓到可乘之機。
而項陽,要的就是這種效果!
嶽虎軍剛剛開始發兵,被派到長安附近的探子就已經收到訊息,而且透過雪橇的速度快速傳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