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晟捧起手中《素問》,就著一杯清茶細細品味,“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乃問於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就像身臨其境一般進入書中的場景,閉上眼睛,腦海裡回憶起書中的內容,陶醉於中古“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
悅耳的手機鈴聲打斷了他的思緒,是同學葉凡打來的,“老三,三天後泰山同學聚會,你有時間來不?”
趙晟嘴角露出笑容:“黑子,我這邊忙完了,當然有時間,倒是你家小曼從美國回來了,有想法沒?”葉凡的語調一變:“我用不著你個單身狗瞎操心,多想想你自己吧。”“行行行,我閉嘴,你呀!”調侃了葉凡一句,心情果然美好不少。兩人聊了一會兒,結束通話電話。
大學畢業三年,終於到了泰山同學聚會的日子,趙晟把玩著手中的準帝器佛珠,心中想到:九龍拉棺,登天路,踏歌行,彈指遮天。
五嶽為群山之尊,泰山為五嶽之長。泰山因其氣勢之磅礴,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譽。
“泰山”之稱最早見於《詩經》。“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易·說卦》“履而泰,然後安”。“泰”字就有原來的高大、通暢之意引申為,“大而穩,穩而安”。隨即出現了“穩如泰山”、“國泰民安”、“泰山鴻毛”之說。
山莫大於之,史莫古於之!
《史記集解》記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歷代帝王皆以泰山封禪為榮。
泰山綿亙200餘公里,盤臥方圓426平方公里,形體集中,產生厚重安穩之感,正如“穩如泰山”一詞所述。泰山岩性堅硬,節理髮育。古松與巨石相互襯托,雲煙和朝日彼此輝映,突兀峻拔,耀眼磅礴。
傍晚,趙晟與葉凡等同學,登上泰山之巔——玉皇頂,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突起於華北平原,凌駕於齊魯丘陵,相對高差達1300米,視覺效果格外高大,具有通天拔地之勢,形成“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
夕陽西下,漫步泰山極頂,仰望西天:朵朵殘雲如峰似巒,一道道金光穿雲破霧,直瀉人間。在夕陽的映照下,雲峰之上均鑲嵌著一層金燦燦的亮邊,閃爍著奇珍異寶般的光輝。
“轟隆!”
彷彿一道驚雷劃過長空,狠狠的劈在泰山之巔。所有人都感受耳膜一陣刺痛,下意識的抬頭望去。下一瞬,所有人都震撼的失去了言語。
彷彿時間凝固,寂靜無聲。
只見蒼穹之上,九條龐大的龍屍,如九道鋼鐵長城一般,橫亙虛空,彷彿亙古一直存在!
九條烏光閃爍的鐵鏈鎖在那九條龍屍身上,另一端則全部系在一口巨大的青銅棺槨之上。
九龍拉棺!
這一幕太震撼了!
九具龍屍散發著無比恐怖、慘烈的氣息,龍角崢嶸、鱗甲森森,只看上一眼就能感覺到無盡的蒼涼和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