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回到關內那片豐饒的土地上,讓所有漢人都匍匐在他們彎刀戰馬之下,這不再是個遙不可及夢,在太師的帶領下,正在一步一步實現。
他們將重新回到那個口口相傳,卻沒人見過的富庶時代。
那個時候,長城裡面,也是他們蒙古人的天下。
扈爾特部落不再精打細算,而是夜夜都圍坐在篝火旁狂歡,殺羊跳舞,享受著快樂。
老人們憑藉著嫻熟的技術宰殺這綿羊,小孩則是幫著母親們熟練的剝去羊皮,將羊肉投入鍋中,年輕的姑娘們在篝火旁載歌載舞,像是慶祝節日一般。
就連負責保護部落的小夥子們也被這肉香和姑娘吸引過來,離開了自己本應待在的位置上。
寒冷與黑暗,肉與姑娘,這個抉擇太好做了。
這樣的場景幾乎天天上演,說是天天過節也不為過。
至於精打細算?
還用得上嗎?
太師馬上就能帶著大軍打進關內,到那個時候,會有數不盡的鐵鍋,茶磚,鹽巴,酒水,女人……
當一個人越快樂的時候,危險,就已經不遠了。
一片歡騰的氣氛之中,使他們放鬆了警惕,更沒有人注意到黑暗之中越來越近的馬蹄聲。
沉寂的黑暗當中,無數閃著寒光的利箭,從黑暗中射出。
剛剛還和姑娘們眉來眼去的年輕小夥瞬間就被利箭準準的穿透他們的後背,甚至連聲音都來不及發出就成了溫熱的屍體。
歡快的氣氛戛然而止。
方才載歌載舞的姑娘們神色驚恐,不約而同的發出尖叫聲。
孩子們被突如其來的變故嚇得放聲大哭起來,篝火邊歡快的氣氛變得驚恐而喧囂。
老人氣的鬍子劇烈的抖動著,他們受到也先的保護,草原上哪個部落敢這般不長眼睛?
是脫脫不花的韃靼嗎?
是了,一定就是他們,趁著太師帶著大軍不在,做出這樣的事情。
等太師回來,有你們的好看。
一隊四不像騎兵從四面圍了過來。
這樣的裝飾,是瓦剌人?
不,不是。
胯下是膘肥體壯的戰馬,這些人雖然身上穿著的是瓦剌棉衣甲,可老人看的分明,他們腰間佩戴的卻是明國邊軍制式腰刀和弓箭。
老人頭皮發麻,太師不是正在攻打明國,漢軍怎麼可能這個時候深入百里磨到這來?
帶隊的伍長身邊跟著一個瓦剌人,一臉的諂媚:“大人,就是這,這個部落效忠的也是太……,呸,也先,也先……”
這副樣子,活脫脫的一副“太君,土八路的,前面的幹活。”
帶路黨,那個時候都有這種人。
要不是沒他,這隊明軍也不可能這般容易找到這裡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