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的英雄形象能名傳千古一定有其道理,但卻依舊有些人變著法的黑項羽捧劉邦,誤導大眾。
有人說是因為司馬遷是項羽的粉絲,故意吹捧項羽,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有句話叫做‘歷史由勝者書寫’,這句話並不是說失敗者就一定無辜,就一定被黑。
但是,失敗者在被編寫進史書的時候肯定會處於弱勢和不公正的一方,佔優勢是不可能的。
這是人之常情,沒有哪個勝利者會容忍史官無腦吹捧他的對手,或肆意的抹黑他們這些勝利者。
再剛強的史官,如司馬遷,他也不敢沒有根據的亂吹劉邦的對手項羽,他也不敢沒有根據的汙衊漢朝開國皇帝劉邦。
所以司馬遷一定是有個度的,如果那個時代只有司馬遷等少數人粉項羽,那麼項羽本紀一出,全國立馬就會是一片口誅筆伐之聲,司馬遷在漢朝後來史官的記載中,就會被定性為一個不尊重史實的史官,被無數人唾罵。
然而有類似的記載嗎?很多邦吹一直在鼓吹劉邦有多多得民心,貶低項羽有多魔鬼,那為何在漢朝的天下,當劉邦被黑項羽被捧的時候,百姓都預設了呢?
漢朝皇帝如果有這些百姓支援,難道還搞不定一個司馬遷?
如果你覺得與司馬遷同代的皇帝是個慫逼,那麼下一代的皇帝和史官呢?不能更正那些被人普遍反應有誤的記載嗎?
怎麼現代有邦吹,在漢朝反而一個邦吹沒有了?還是說古代的邦吹腦袋裡全是屎?
為什麼現代有人黑項羽這個英雄,漢朝反而沒有呢?還是說項羽已經被黑過了,只是項羽實在太好,黑完之後的項羽依舊受很多人愛戴?
因為現代上網不用考核智商和三觀,網上那些罵愛國罵英雄的垃圾還少嗎?
越是生活在接近項羽和劉邦那個時代的人,對真相越瞭解,後代也會從上一代的口中得知開國皇帝劉邦和他的對手項羽究竟是個什麼人。
漢朝皇帝可以控制史書,但是控制不了民心口口相傳。
同情失敗者的情緒是可能有,但是歷史上的失敗者那麼多,為什麼偏偏是項羽名傳千古被人緬懷?
綜上所述,史書上記載的關於劉邦的黑歷史不說百分之百,至少也是百分之九十九是真的。
而關於項羽的黑記載,不說一定是被黑的,至少都應該打上一個問號,是存疑的。
這是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但卻被邦吹羽黑自動忽略了。
下面是某位自稱項羽黑子發帖說的項羽黑料,本著公正公平的原則,拿來與大家探討一番,看看是不是存疑。
一、新安殺降坑殺秦軍二十萬。
疑點1:歷史記載項羽從彭城出兵鉅鹿時只有6萬,而到了鴻門的時候卻是40萬,多出來這34萬哪來的?全是其他諸侯軍的嗎?那為何鉅鹿之戰一個個全都縮在壁壘裡?項羽自己的兵越打越少,還能號令天下?項羽一定是當時實力最強的,所以才能號令天下,保守估計也要在20萬人左右,甚至40萬都是項羽的,本來就沒計算諸侯的兵馬,因為在接下來的楚漢戰爭中,項羽損失的兵馬也差不多有40萬這麼多。
疑點2:古代領兵打仗納降之後將軍隊重新打散整編是常識,項羽作為一代名將又有范增等人輔佐,怎麼可能不知道呢?歷史記載中也寫了,章邯的降兵被分配給各路諸侯一部分,然後因為六國的將士對秦人有恨,故此虐待,引得降兵軍心不穩。此種情況下想坑殺二十萬需要再重新把這些打散重組的降兵集合到坑裡去,吃飽了撐的嗎?
疑點3:現代考古界在新安附近發現了一個埋骨坑,疑似項羽當年新安坑殺的地方,但是這個坑卻不太大,坑殺二十萬怕是不夠用。所以說秦軍降兵走到新安的時候有一部分想逃回秦國因而被坑殺是可能的,但這個數量要遠遠低於二十萬,所謂的新安坑殺二十萬就是劉邦抹黑項羽的手段。
注意,本人是很尊敬太史公的,所以並沒有質疑太史公的意思,只不過在當時的高壓之下,有些內容他沒有確鑿的證據只能按照官方的記錄去寫,甚至於有不要臉的在太史公死後篡改《史記》。
二、分封諸侯,使歷史倒退回春秋戰國乃至周朝分封制
這個我已經有專門的帖子去談了,就不重複了,簡單的說項羽既然能說出“彼可取而代之”這句話,就說明他有一統天下的雄心,分封諸侯不過是盡他盟主的職責,以及暫時安撫各路諸侯的權宜之計罷了。這與劉邦先封異姓王,再一個個陰死的出發點是一致的,直接稱帝天下諸侯是不可能同意的,看不明白就去找我那個帖子。
三、鴻門宴放走劉邦是一時疏忽,或者乾脆說是腦殘行為。
事關天下歸屬的大事,項羽一個能當上天下盟主的人,會在這種事上疏忽嗎?別忘了一開始項羽是要殺劉邦的,既然決定要殺劉邦,豈能不在鴻門設伏?劉邦一個尿遁就想跑?
所以鴻門宴這段實際上是在歌頌劉邦,貶低項羽,倘若司馬遷真是項羽的粉,他是不會這麼寫的,又或者是被人逼迫這麼寫的。
至於劉邦為什麼能在鴻門宴活下來,無非就是以下幾個原因:
a劉邦打感情牌談兄弟情,項羽不忍殺。
b劉邦西路軍的功勞太大,又被冠以寬厚長者之名,其他人不同意,項羽不好強殺31。
c劉邦找了子嬰當替罪羊,項羽殺了子嬰。
d項伯在鴻門宴之前已經被劉邦收買,是他暗中幫助劉邦逃出鴻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