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守業講得繪聲繪色,把殘酷的戰事當做了說書。
李曄不置可否,單問道:「後來如何?」
「把党項人殺退後,孫將軍和小孫將軍才領著大部隊安全返回了定平。目前在定平前駐下,派奴婢回來,一是向聖上彙報戰況,二也是託孫將軍所請,向聖上請示下一步行動。」楊守業忙答道。
其實邠寧戰況如何,早有兩地斥候來回通報,又何須楊守業來代勞。
整個戰場上的局勢,李曄也早在三天前便了然。寧州河谷內一戰,事發突然,是一場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近身較量,赤顏軍傷亡近千人,而對面邠寧和党項聯軍傷亡更重,確實是惡戰。雖戰場上小勝,孫惟晟謹慎起見,連忙率部後撤,退至定平一線構築防線。
而關於赤顏軍下一步動向,孫惟晟也不敢自做主張,早已有過請示。同樣無需楊守業再多次一舉。
這楊守業還真是會給自己添戲碼……
不過眼下李曄可沒心思來猜測楊守業的意圖。
前方戰局才是關鍵。
他已有了決定,正好讓楊守業再親口轉與孫惟晟:「你再去到定平後,告知孫惟晟,堅守定平,若賊兵來攻,必奮力反擊,勿使朝廷威嚴有損,若賊兵畏懼不來,也沒必要主動出擊。快去吧。」
李曄做此決定,有三個原因。
其一,孫惟晟已撤至定平,然後再來信請示,這個舉動其實已經顯露了孫惟晟的內心意願,他希望能退守定平,而非深入寧州作戰。既然前線主將已有了避戰心理,李曄也不能強求。
其二,與寧州蘇文建和東山部黨項人同時開戰,代價太大。
寧州本位於渭北高原腹地,又山林溝壑起伏,若要投入大量兵力長期作戰,必然將伴隨大量糧草物質消耗。這與西征全程渭水相連的鳳翔不同,自長安運一石糧食,到鳳翔或能剩下八九鬥,而要運至寧州,雖有涇水可走,但涇水出關中入山林後水流湍急,又是溯游而上,加之不少地段需人背車拉,最多隻能剩下三鬥。
朝廷如今有糧食,也各項物質不缺,可拿去投入到寧州戰場上,並不是個明智的選擇。
其三,李曄北征邠寧的意圖一直很明確,就是要拿下邠州,鎖死涇水河谷。如今既已得了邠州,還向北奪下了險地定平,在邠州北面又增添了一道屏障,他的意圖已然達到。而寧州,從戰略上來看,本就是可有可無之地。
而且把寧州做為一個緩衝地帶,隔開兇狠好鬥的党項人,也未嘗不是一個選擇。
當然,李曄可以放棄寧州不攻,但朝廷的氣勢不能輸。
向前線傳達命令後,李曄又立即安排朝廷起詔,痛斥蘇文建與東山部黨項人的忤逆行徑。
尤其是慶州党項人首領,李曄質問他們,何故阻撓朝廷大軍,與朝廷為難?
慶州為東山部黨項人聚集之地,但慶州刺史卻並非党項人,李曄覺得,得適當提醒下這些不識趣的番人。
以忠義都為先鋒、同州兵為主力的朝廷兵馬已向北進入坊州山區,暫未有訊息傳來。
同時,李曄卻收到了梓州的來信,是楊復恭專寫給自己的私信。
信的前半段稟報了上月與顧彥暉部東川軍的一場戰事。
李曄早有耳聞,本是東川軍主動進攻,沿涪水而上,卻恰逢秋汛遲來,只得悻悻而歸。最終還是算神策軍獲勝了吧。
這大概也是楊復恭竟向自己主動彙報這場戰事的原因……
隨後楊復恭在信裡痛心疾首,說是神策軍左右無援,否則趁勝追擊,定能一舉殲滅東川餘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