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便是殘唐五代史上聲名遠揚的張承業了,李曄不禁心裡有感慨。
據史料記載。
張承業曾先後出任郃陽、渭北、河東等地監軍,唐代的監軍都是有自己的親信軍隊的。說明此人能帶兵、知曉軍事。
張承業出任河東監軍時,朝廷與李克用的關係十分緊張,可張承業非但在河東安身下來,還贏得了李克用的親信,曾在崔胤逼迫朝廷下令處死各地宦官監軍時力保他不死,甚至在李克用死時,還將身後大事託付於他。說明此人極善權謀。
李克用死後,張承業巧用計謀,當機立斷,除去了意欲謀逆的李克寧等人,幫助李存勖坐穩了晉王之位,穩定了河東內局。說明此人謀略不凡,忠誠可靠。
後梁大軍趁李克用新死之際,圍攻潞州,張承業力薦李存勖親自領兵去救,最終一舉擊退了後梁,完成了晉梁之間的攻守異勢。說明此人能洞察時局,眼光非凡。
李存勖以勇武立身,一身南征北戰馬不停蹄,而在此期間,太原軍政全繫於張承業一人之肩,招撫流民、勸課農桑、處理政務、徵集糧草、提供後勤,等等,張承業全部都能妥當處理,未曾有任何大的紕漏。說明此人精通內務、堪當大任。
除此外,史書上還有不少有關張承業廉潔立身、不徇私情等事例的記載。
而李曄在還未謀面時便決定對張承業委以重任的更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此人至死都忠心於大唐朝廷。
張承業先後輔佐李克用、李存勖兩代晉王,居功至偉,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對他自是恩寵非常,數次要給他加官進爵,可張承業一概拒絕,他始終只使用李唐朝廷封賞的官職,只承認自己是大唐的官員。
公元九二一年,大唐早已亡國多年,李存勖也已忍耐了多年,眼看滅梁在即,天下再無敵手,終於按捺不住進天子尊號,定國號唐(史稱後唐)。
張承業泣血苦諫,無果,拒絕進食湯藥,不久後鬱鬱而終。
以前研讀唐史時,李曄就曾感嘆,唐朝的宦官可說是壞事幹絕,歷朝歷代罕有,然而當大唐帝國壽終正寢,最後一個為它盡忠的,卻依舊是一個宦官……
李曄考察張承業時,張承業也暗中打量著這位年輕天子。
這些年來,張承業一直在外監軍,可他心中時時不忘朝堂。他駐守在郃陽,黃河南岸,一河之隔是河中與河東交界,他眼看著關東藩鎮厲兵秣馬,為在亂世立足而不斷強大起來,也看著關東各地血流成河,大刀與長槍成了這天底下唯一的真理……
再回望關內朝廷,日益衰頹,相互傾軋,不思進取,腐朽糜爛……
兩年前新天子登基,傳言“體貌明粹,有先祖英氣”,燃起了他胸中希望。他毅然放棄經營數年的郃陽,隻身回京城。
可事有不巧,宮內養父張泰因曾依附田令孜被下獄,張承業雖持有郃陽軍功,也只能被扔到三清殿來,排斥在權宦勢力之外。
如今終於得見聖顏。
張承業恪守人臣之禮,只打量了一眼。
天子容貌青澀,身形消瘦,可眉目間英氣蓬勃,尤其是臉上常帶氣定神閒之色,令人見之忘俗,止不住心生仰慕……
三十出頭的張承業銳氣未消,又好不容易得見天子尊容,壓抑心中的抱負終有了實現的可能,他忍不住先開了口。
“臣有一言,不知當講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