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李曄巡視同州。
他先順便考察了同州的吏治和民情,於鄭遠客再囑託幾句,隨後,著重檢閱了同。
與禁軍閱兵例同,現場出題,再現場閱兵。
從最終的效果上來看,無論將校排程、軍卒本領,還是軍中的器械裝備與呈現出來的紀律、士氣,同都無法與京中六軍相比。
但好在將卒都聽從指揮,已算得朝廷的大唐健兒了,可用之一戰。
尤其在鄧筠奉天子令、刻意延長了閱兵時長的情況下,軍中不見怨言,說明鄧筠已掌控住了這支隊伍。
閱兵畢。
李曄再向鄧筠口頭諭令,十日內,親率三千同州精銳赴京,暫駐大和門外。
「諾。」
鄧筠接令時,異常興奮。
很明顯,天子調他的同州兵入京,是要預備新的戰事。而且一定是場大戰。
鄧筠自來同州後便一直住在軍營內,和同州將卒同起同睡,時時操練,為的,可不只是要籠絡住這支部隊,而是沙場建功的一刻……
李曄最後再囑託他,離開前一定要安排好後事,留下可靠之人代掌軍隊,勿要生變。
四月。
京畿各縣處處一派忙碌,大麥豐收,鄉農們正忙著採摘麥穗,再脫殼晾曬。
據戶部估算,今夏共收得糧食在百萬石左右。朝廷暫未開啟田賦,但為防範穀賤傷農,以向各縣官府撥發錢款,平價收購餘糧。
冬麥一收,接著便當播種粟稻,可除靠近水渠、灌溉充裕的田地,其餘土地實際並未達到一年兩熟的條件。為保護地力,關中有近一半的土地在收割大麥後,便只能閒置、以草沃田。
其實朝廷應當更好地規劃所有土地的墾種,包括粟、稻、麥三種主糧的輪番種植,以最大化土地生產,只是去年均發田地後,農戶們種植的意願太強,朝廷實際上也無力阻攔,才放任他們拿到土地後都一股腦墾種,尤其是大面積種植了蕎麥這種收成很低的作物。
也即是說,根據各縣的情況,有近一半的民力已閒置下來。
朝廷也已根據戶冊,逐步徵調民力。大量鄉壯開始匯聚至京城,而京城以西的縣鄉,則直接將鄉壯輸運至渭水兩岸。
得益於先前的鄉練,實際官府並未出太多力氣,各縣鄉已在鄉練中架構起相應的基層組織。
如雲陽縣共二十七個鄉,鄉下為村,在鄉練時便已區分鄉村為單位,各鄉鄉丁有一領頭的,俗稱「鄉頭」,各村亦然,稱「村頭」。當官府下達朝廷的徵令時,只需下至鄉頭們,告之徵調名冊、時間、地點,鄉頭再轉達至各村頭,各村頭再按名冊召集該村鄉丁應徵。
與徵調民力相應,京城各軍也正加緊備戰。或操練陣型,或磨礪武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