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濬力主准奏。
四千邠寧兵,放任其遊蕩在京城周圍,始終是一個巨大的隱患,且會加深關中百姓的困苦,如今他們自願退回邠州,自是再好不過。
楊守信認為不可準。
朝廷大軍連戰連捷,正氣勢如虹,應當趁此時全殲邠寧賊兵,而非縱虎歸山,錯失良機。
其餘康承業、孫惟晟等人態度不明,覺得兩可,全聽聖上裁決。
李曄略一沉吟,採納了張濬的建議。
因為楊守信的建議中夾雜了私心,他是擔心蘇文建回邠州後,搶先殺了王行瑜,那邠寧節度使一位便就與他無緣了。
而張濬沒有私心,純是站在朝廷的角度去考慮。
僅從這一點來說,李曄就應當採取張濬的建議。
但楊守信的訴求也要考慮。尤其他手下的四千玉山軍,確是一支勁旅,眼下又願意為自己驅使,就更不應該讓他寒心了。
李曄沒有自己出面,選擇讓左車兒去給楊守信帶話。
告訴楊守信,目前他有兩個選擇,一是隨朝廷大軍回京城,二是繼續出兵邠寧。
不出意外,楊守信會選擇二。
那左車兒會繼續告訴他,玉山軍現在便可向天子請辭,先於蘇文建一步進入邠州,趁邠寧空虛之際,除掉王行瑜,名正言順地繼任邠寧節度使之位。
而且,若他未能及時除掉王行瑜,反讓蘇文建搶先得手,朝廷也不會下詔蘇文建繼任。
但也無法讓他楊守信就任。
到了那時,就只有靠他自己,如何除掉蘇文建了。
李曄又在梨園寨待了四日,直至蘇文建部邠寧軍主力全部沿涇水撤回邠州。
這幾天時間內,除修整大軍外,李曄會抽時間去各軍中轉一轉,和基層將卒們待上一會兒,多刷刷他這個天子在普通士卒眼中的存在感。
閒暇時間,他也會請教康承業一些行伍知識。
如,那日與邠寧軍主力突然遭遇,康承業是如何在七八里外便能測量出人數。
康承業自然是盡心詳解,首先看旌旗,其次看車馬,再看隊形,最後才看人……以上這些因素綜合考量,最後再得出一個大致的數目。
李曄聽得似懂非懂。
因為這些都是經驗之談,沒有大量的行伍經驗,光記住道理,難有實用……
還剩下的時間,李曄特地找了些邠寧降卒來問話。
他想弄清楚,他們為何會跟隨王行瑜反朝廷、反自己。
這些降卒被問到這個問題時,都會嚇得拼命磕頭,再拼命地解釋,他們並沒有謀反朝廷和天子,就是借他們十個膽子,他們也絕不敢……
李曄冷笑反問道,你們擅自出兵佔了朝廷的領地,難道還不算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