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五天了。”
江陵城上,黃忠扶著城牆望著城外的荊北軍大營,心底有些猶豫。
九天前,荊北軍發起攻城失敗,退回營地裡不再有任何異動。而五天前的夜晚,黃忠愕然的發現城外的軍營打火造飯的炊煙突然減了大半。
眾所周知,古代行軍一般都是用灶燒火造飯,而這個時代也不會有什麼無煙煤之類的東西。所以一個優秀的將領可以透過看炊煙來判斷敵軍有多少人。
五天時間,荊北軍大營從可以供一萬五千人的炊煙降到了只能供三千人的炊煙。按照常理來說,基本上等於告訴黃忠,荊北大營只剩下三千人了。
只不過越是這樣,黃忠越是驚疑不定了。
他想起了五百年前,一個名字叫做孫臏的兵神用的一個計策。
增兵減灶!
這個計策讓孫臏擊敗了龐涓,奠定了他在戰國時代一代兵法家的地位。
這也是讓黃忠遲疑的原因,他知道荊北軍兵少,經不起消耗,這也是對方不再強攻江陵的原因。
但是荊北軍大多都是跟隨劉備南征北戰的部曲或者在江夏常年對抗江東的銳卒。和幾乎等同於新兵的荊南士卒對比,幾乎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所以黃忠非常懷疑這是劉備的計策,意圖引誘他們荊南軍出城,然後在平坦的野外對荊南軍進行伏擊。
若是野戰,黃忠自己清楚荊南軍根本打不過荊北軍。所以他不斷遲疑著,思考著該不該出城試探一下。
這個時候,黃忠看到自家主公劉琮來到城牆上巡視。
在不打仗的時候,劉琮常常上城牆上巡視。這個時候他不會穿什麼華麗的衣服,而是穿著一身樸素的甲冑與普通士兵聊聊天,鼓勵一下之類的。
這樣一來,劉琮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形象就在軍中建立起來了。加上荊南正在逐步開啟的軍制改革,劉琮的聲望在軍中飛速增長。
而這個時候劉琮帶著馬謖來到了城樓上,看到黃忠一臉遲疑的望著城外,於是開口問道,
“漢升,有什麼事情讓你猶豫成這樣?”
黃忠向劉琮拱了拱手,然後回答,“主公,城外敵軍營地已經連續五天炊煙大減,我恐怕這是敵人的增兵減灶之計,所以在猶豫是否需要出城試探。”
黃忠的話讓劉琮微微一愣,反應過來之後連忙走上前,趴在城頭上看向城外的荊北軍營壘。
龐大的荊北軍營地已經只剩下疏疏拉拉的少數的炊煙,劉琮沒有去數數量,不過用來養活一萬多兵馬肯定是不可能的。
劉琮也遲疑起來,他回想起劇本里說的一段話。
【突襲失敗,我的一切伎倆在諸葛亮面前全無意義,我被迫退守江陵,拒不出戰。】
【但是誰知,諸葛亮巧佈疑陣,使劉封引數千兵馬牽制我的注意力。調集萬餘軍隊從公安偷渡荊南,突襲了武陵郡。】
劇本里明明白白說諸葛亮設定了疑陣,讓他乾坐在江陵錯失了戰機。
從他個人看來,眼前這個就非常向給聰明人佈置的疑陣,要是熟讀兵書的人肯定會遲疑下來。
即便是劉琮,也有些猶豫劇本說的事情是否是真的。
畢竟劇本里的時間線並不一定符合他現在的時間線,蝴蝶效應即便是在短短几天時間沒有多大影響,但是劉琮依然擔心會出岔子。
他不能輸一次,輸一次就會虧的血本無歸!
遲疑了許久,劉琮目光不斷閃爍著,不斷猶豫著該不該出城試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