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見到了很讓他吃驚的一幕——一向不怎麼看得起自己這種武夫的馬老,居然給武秋生敬了一杯茶。
武秋生剛要推辭,卻聽老先生道:“這杯茶,是為了我之前的魯莽賠罪。先生年紀雖小,然胸中才學卻遠勝於馬某人,我為我之前的魯莽,向先生道歉。
我知道,光是敬茶,誠意還不夠。
他日,若證明先生今日所書屬實,老朽必當再次登門,負荊請罪!”
還沒等武秋生那句使不得說出口,老先生就揣著小冊子,急匆匆的出門去了。
武秋生知道,老先生這是急著找人,驗證自己所寫東西的真偽去了。
老人家是真的熱愛這個國家、這個名族,才會顯得如此匆忙,因為他認為憑這本冊子上的東西,能夠救國,再不濟,也能為強國做出一些貢獻。
但真的這樣嗎?這些東西真的有用嗎?武秋生不這麼認為。
誠然,這些東西肯定會起作用,但要說作用會很大,武秋生不敢苟同。
當然,這不敢苟同是建立在,他所熟知的民國,和現在這個民國類似的條件下的。
據武秋生所知,民國時期,文學大師輩出,但理科人才,幾乎沒有。
1916年,朱自清參加北大招生考試,數學零分。
1917年,羅家倫參加北大招生考試,數學零分。
1929年,錢鍾書參加清華大學招生考試,數學零分(還有說15分的)。
1931年,吳晗參加北大招生考試,數學零分。
1931年,臧克家參加青島國立大學招生考試,數學零分……
本來嘛,這數學零分本不是什麼光彩之事,可是在國人眼中,卻成了當時大學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偉光正之舉。這充分說明了當時文明的開化,考官的獨具慧眼,不因分數或不因一科的分數,抹掉一個人才。
可問題是理科人才呢?
真正能為一個國家做科學研究,支援工業體系發展的理科人才呢?
有聽說過他們文科成績很差,被破格錄取的嗎?
沒有!
這麼多的文學大師,這麼多的才子才女。他們或許能夠靠著自己的作品,喚醒一部分國人,但這些文學大師,能使國家強大起來嗎?
他們能研究出武器,他們能提高糧食產量,他們能改變國家貧窮落後的現狀嗎?
不能!
其實民國時期也不是沒有好的理科苗子,錢三強、錢學森、鄧稼先、李政道、楊振寧……
這些人哪個不是見當時的中國無法提供更好的科學研究舞臺,紛紛赴美留學,等天朝成立後,才回國效力的?
他們能回國,說明他們愛國,但為什麼不留下來,在國內學習、做研究?
說到底,還不是當時的統治者,對這些人不夠重視?
還不是那些軍閥,不願意花錢自己研究武器,而更願意花錢買?
畢竟,前者費時費力,還不一定有成果,但後者只要投入,就會有回報。
以當時那個局勢,軍閥門會選哪一種顯而易見。
要打破這種觀念,靠武秋生提供的幾本書,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