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不等於會,就算會了,距離熟練,也有一段不短的時間。
光是馬步這一門基本功,武秋生就足足練了一個多月。
這其中的辛苦,只有練過的人才知道。
即便掌握了其中要領,每天站幾個時辰的馬步,也絕對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也虧得武秋生上輩子吃過苦,本身又是性格堅韌之輩,若是換一個人,怕是連三天都堅持不住。
這樣足足練了一個月,孫祿堂先生終是認可了武秋生的馬步功夫,這才開始傳授他第二門基本功——三體式。
三體式是形意拳總機關,孫祿堂先生說:“拳術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以外,無元妙也!”
“中和”是站三體式中,利用拳中規矩——順中用逆,縮回周身散亂持外之精氣,與丹田元氣交合。
三體式為中和之本。
第一步就是為了塑造正確的形體(四象之體——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
第一步成後,便可去除拙氣(淺表呼吸),拙力(心中緊張血氣之力)。
最終到達大乘,能夠順利引導內氣(元氣、精氣)中和。
三體式,又叫“三才式”,許多門派都將這門樁法,當做入門基本功。
正所謂“萬變不離三體式”,這句話能夠得到整個江湖的認可,可見三體式絕非浪得虛名。
所謂三體,指的就是上中下三盤。
修煉三體式,就是要讓三盤合一,開中有合,閤中有開,把功夫練到脊椎上,練出整勁,中和內氣。
只有練出了整勁,中和了內氣,才能將全身的力量集中起來。
有人有千斤巨力,揮拳出腿之間,卻只能發揮出一半實力——五百斤。
有人只有六百斤力量,卻能將之集中到拳腳之上。
每次揮拳出腿,都能發揮五百五十斤,甚至更多,這便是國術能以弱勝強的原因。
其中根本,便在於整勁,在於中合體內的氣。
練馬步,武秋生只花了一個多月,但這三體式,他卻足足練了半年,才有所成就。
春去秋來,在不知不覺中,武秋生來到這裡,已接近半年,學習的東西,也從最基礎的樁法,變成形意拳法。
這一日,武秋生正在演武場演練拳法,忽見一小廝匆匆而來,便緩緩收功。
那小廝等了片刻,見武秋生收功,忙迎上前道:“表少爺,老爺吩咐小的,帶您去會客廳,有貴客要見您。”
“哦,有貴客要見我?”武秋生不由有些好奇。
他來到這個世界,已半年有餘,但這些日子均在府內,幾乎不曾外出,更不必說認識什麼貴人。
“莫非是丁力,許文強這兩人來了?
不對,就算他們如今的地位,已經到了電視劇裡的那般高度,但那等地位,對伯父而言,也絕對稱不上貴客。”
要知道,孫祿堂可是徐世昌的心腹。徐世昌何許人也,他早年是袁大頭的左膀右臂,後來袁大頭倒臺了,他也跟著失勢,但餘威仍在。
歷史上,這位徐先生甚至還出任過民國臨時總統,雖然算是半個傀儡,但身份畢竟擺在那裡。
孫祿堂雖是一介武夫,卻也算得上徐世昌的心腹,平日裡結交的,除了武師外,幾乎都是社會頂層人物。
許文強、丁力這些人,即便有了成就,在孫祿堂眼裡,也多半屬於江湖草莽。雖不至於看不起,但絕對沒那麼重視,更稱不上貴客。
“會是誰找我?”帶著一肚子的疑問,武秋生隨著小廝,前往會客廳。
兩人剛到廳外,孫祿堂的笑聲,便從裡面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