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答案!”鄭和閉目,開始尋找線索,一個個嫌疑人,在他腦海中生成,很快又被他排除。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最後他的腦海中,只剩下了那個身穿龍袍的青年。
“皇帝,那人莫非是小皇帝不成?只有那個坐在龍椅上的人,才會千方百計的幫你!因為他們才是這天底下,最渴望武者消失的人,”
劉伯溫不置可否道:“我也不知道,或許是,又或許不是。
不過,我們距離答案已經不遠,因為我聽到了許許多多的腳步聲,想來是有人上山來了。
如果幫我的那個人沒有出現,那麼這次來的,就是你的手下,死的就是我。
如果那個人出現了,那麼這次上山的,就不會是你控制的錦衣衛。
明年的今天,將會是你的忌日!”
鄭和輕輕一嘆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也罷,就讓我看看,這黃雀到底存不存在。
我們之中,最後勝出的,究竟是誰?
又或者,無論是螳螂,還是黃雀,都不是勝利者,最後獲勝的,是那個拿著兜網的捕雀人!”
在幾個凝真強者的期待中,腳步聲越來越近。
劉伯溫擁有精神力,所以他率先看到了,來者的真面目。
首先投影在他精神力之中的,是一個近四米高,蓋高兩尺,整個裝飾的色彩以青色為主,要有36個人抬的玉輦。
這種玉輦,正是當今皇帝的代步工具,而且還是眾多代步工具中,最為奢侈的一種。
皇帝們出門不比百姓,不論是在宮中還是外面,都是鞋不沾地,一定不能走著。不僅要坐著,還得坐出陣勢,一定是被眾多衛士和下人簇擁著。
那皇帝們出門都是坐什麼呢?在古時,皇帝的坐騎被稱為龍輦,是用馬匹拉著前進。後來為了表現出皇權的尊貴,秦朝以後就用人力來代替馬匹。
人力雖然不及馬匹力量大、速度快,但是勝在穩妥,不容易出事。
在看到玉輦的一瞬間,劉伯溫終於忍不住放聲大笑。
既然來的是皇帝,那麼無論自己最終的結局如何,鄭和以及姚廣孝這兩條蛀蟲,一定是見不到第二天的太陽了。
只要看著這兩人死,他就開心,若是能夠親眼看到,最後一條龍脈斷裂,那麼他就算是,也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哈哈哈~”聽了劉伯溫的笑聲,鄭和以及姚廣孝的心,徹底沉了下去。
此時,腳步聲已經越來越近,近的就算普通人,也能聽到。
“啪~啪~”
幾聲鞭子抽打在地上的聲音傳來,眾人先聞其聲,然後才看到了那人影。
在一些古代的影視劇中, 我們會看到,太監甩鞭子,抽打地面的畫面。
事實上,這是一種禮儀。
這種甩鞭子的禮儀,被稱之為鳴鞭。
鳴鞭的儀式早在五代十國的時候就出現了,最初的鳴鞭儀式主要是由禁宮武士來完成,人數跟甩鞭的次數都沒有太高的標準,主要就是為了彰顯皇帝的威嚴,一展皇帝上朝的雄風。
到了清朝的時候,對於鳴鞭的形式則有很規範的要求,甚至對鞭子的材質以及鳴鞭者的身高相貌都有要求。
通常來說,一個朝會中有兩次鳴鞭的時候,第一次是在皇帝路過進入大殿上朝時,鳴鞭者需要鳴鞭以提醒文武百官肅靜並做好上朝的準備,第二次是皇帝結束朝會準備回宮時,鳴鞭者需要鳴鞭三聲以表達對皇帝的尊敬以及展示皇室的威嚴,這同時也意味著官員們可以開始離開大殿了。
而皇帝在宮中,接見臣子,在皇帝出現時,也會有靜鞭一說。
無論是鄭和,還是姚廣孝,都在皇宮之中,待了很多年,對於這種禮儀,自是再熟悉不過,一聽到這個聲音,他們就知道,來者就是之前所猜測的小皇帝。
看著坐在玉輦上的皇帝,姚廣孝長嘆一聲道:“正德啊,我一直以為你是一個紈絝小兒,卻沒想到你居然有如此心機。
花費數百萬兩銀子,建造豹房,出宮南巡,勞民傷財,這些怕都是做給我們看的吧。
你演了這麼久的戲,演的就連我們這些老傢伙,都相信了你。
這麼小年紀,就有這樣的心機,輸在這樣一個人手中,真的是一點都不冤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