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小時後,車子停在了精武門大院前。
“你先回去吧!”
從車裡出來,打發走了司機,武秋生並沒有進入精武門,而是沿著這條路一直走,最後拐進了一個小巷子。
在這個沒什麼人煙的小巷子裡,駐紮一隻兩百人規模的護衛隊。
孫祿堂去世之初,武秋生就已經著手,為自己今後上戰場,做了些準備。
這兩百人的護衛隊,就是他在自己上戰場前,做出的準備。
護衛隊成員,清一色都是上過戰場的老兵。
民國時期,絕大部分普通士兵,日子過的並不好。
在這個年代,部隊裡一個月的軍餉才一兩塊錢,或者二三十兩糙米。
這點糧食,不搭配肉食和其他輔食,根本不可能讓一個年輕的成年男性保持健康狀態,更別提完成作戰和訓練任務了,只能讓他們勉強活下去。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上面還有人吃空餉,剋扣糧餉。
武秋生和那些軍官不同,他從不克扣工資,說給多少就給多少,每個月按時發放,數目更是那些人當兵時的二十倍,而且逢年過節,還會有獎金。
非但如此,在這些士兵透過護衛隊考驗的那一刻,武秋生就給這些人,發放了安家費。
實打實的銀元確保了,即便是這些戰士,加入護衛隊後戰死了,他們的家人,也不會被餓死。
正是因為如此豐厚的待遇,武秋生才能招收到一批願意給他賣命的人。
這個護衛隊中,不僅有普通的戰士,更是有許多基層軍官。
這些人在前段時間,被達倫秘密送到了國外,接受了為期6個月的訓練。
他們本就是上過戰場,殺過人,見過血的。
經過體能、射擊、投彈、抗壓,耐寒耐熱等一系列正規訓練之後,素質有了飛一般的提升。
對於戰場,他們的感知力,變得更加敏銳,遇事也更加從容淡定。
國外的訓練很好,也很有效,唯一讓武秋生不滿意的,就是訓練他們的外國教官,忽視了近身的肉搏戰。
其實,國外教官也安排了冷兵器搏殺這門課程。
只不過歐洲人的身高,普遍高於亞洲人,他們的一些拼刺動作,並不十分適合這支護衛隊。
當然,除了上面那層考慮,還有一個原因——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東方人寧死不願投降,因為在東方文化中,投降是一種恥辱,是一種背叛的行為。
而西方文化中,人文主義佔上風,他們認為打仗盡力而為就好,實在打不過該投降就投降,沒什麼可恥的。
在西方人眼中,戰俘也是英雄,這不是恥辱,而是為了儲存實力。
所以,東方的戰爭,常常會看見許多士兵在拼刺刀,而西方則不常見。
武秋生在發現這個問題後,立刻請來了幾位用劍的國術高手,和他們一起研究出一套,適合這些戰士的拼刺方式。
彌補了冷兵器的短板,這支護衛隊的戰鬥力,無疑又強大了幾分。
如今,距離這支護衛隊,完成拼刺訓練,已有半個多月。
而震驚海內外的七七事變,也即將爆發。
戰爭即將打響,武秋生認為,是時候讓這支部隊,再次見一見血。
試驗一下,他花了大價錢,給自己準備的保命手段,能否在戰場上,發揮出作用。
這次對山口香子動手,既是為丁力報仇,也是武秋生對護衛隊的一次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