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祿堂最後提到的人是武秋生,而不是自己的妻兒。這並非是因為他和武秋生之間的感情,超過了妻兒。
武秋生可以稱得上是孫祿堂的嫡傳。古代武師,對於自己的嫡傳弟子,確實很好,特別是那些很有名氣的武師,對嫡傳弟子的態度,甚至不比對親兒子差。
那是因為,一將功成萬骨枯,絕大多數武師能夠成名,都是靠踢館,打敗其他成名武師,踩著他們的名聲上位。
武師比鬥,除非相差懸殊,絕大多數都做不到點到為止,打死打傷打殘只是尋常之事。
故而這些人在成名之路上,不知結下多少仇家,惹上了多少恩恩怨怨。
等他們老了,戰鬥力下降了,就會成為新人的墊腳石,一些不敢上門的仇家,也會趁著這個機會上門挑戰。
這時候,嫡傳弟子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
你要挑戰我,可以,先打敗我的弟子。連我的弟子都打不過,有什麼資格和我比試?
對成名武師來說,嫡傳弟子既是他們傳承自己技藝的重要手段,也是老了之後的另一條命。
對嫡傳弟子好,就是對自己的性命負責,試問師徒間的關係能差嗎?
然而,孫祿堂和武秋生的情況又有所不同。
一來,孫老爺子的傳人,可不止武秋生一個。
老爺子一生收徒無數,讓他滿意的不多,可比現在的武秋生強的,也有不少,比如他的次子,就已經得了老爺子八|九分真傳。
其次,孫祿堂自身已經到了彌留之際,沒多少時間可以活,擋災救命之事自然無從說起。
那麼為何他臨死前最關心的,是武秋生而不是自己的妻兒。
論感情,武秋生和他只是遠房親戚加師徒,論相處時間,兩人只接觸了不到兩年。
排除這些不可能的因素,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孫老爺子對武道的執著,超過了對妻兒的愛。
只有這和原因,才會導致,他最後提到的是武秋生。
他的兒子,武藝確實高強,但年紀已經過了巔峰,如果突破,大機率會和老爺子落得同一個下場。
唯有武秋生,年僅十六,心智成熟,學武刻苦,兼之一身血氣恆古未見,是最有希望突破至抱丹的。
故此,他才會說出,如果武秋生成了抱丹,一定要去他的墳前,把這個好訊息告訴他。
武秋生是個明白人,不會不懂老爺子的意思。
為了自己,也為了報答老爺子,他求武之心愈發虔誠。
接下去的半年多時間裡,他並沒有去北方,磨鍊自己的心智,而是不斷打磨自己的根基。
半年的努力沒有白費,不斷的打磨,讓他的身體素質再度提高,拳力從之前的兩千斤出頭,達到了兩千五百斤。
不非但如此,他的耐力也大大增強,半年前的他,只能打出三次炮拳,而如今可以打出十多次。
除此之外,他還和達倫·奧古斯特取得了聯絡,為日後自己上戰場,做了些許準備。
……
……
這半年多時間裡,武秋生在提升,丁力也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