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通的幾個生意夥伴看著蘇安對報紙上的內容很感興趣,似乎真的有決心要投資自產手機。
“哥,還記不記得我說過,這17寸液晶螢幕單是面板的成本價就差不多要2000塊錢。
加上電路板,加上外殼,再算上工人的組裝成本,還有坐船來咱們這的路費。
這價格可說是全天下都找不到第二家,因為這都是在虧本甩賣。
咱們不敢猜想這位蘇老弟這批貨上船時的價格,但至少有一點可以明確,那就是這位蘇老弟一定不會幹賠本的買賣。
每一臺掙1000塊錢或許有點多到誇張。
可只掙200,300塊錢似乎這生意又有點虧。
就算是每臺掙500塊錢,那就意味著上船價在1400塊錢左右。
這麼便宜的貨,一定是來自於‘特殊渠道’。
而這種渠道的貨,沒有強大的人脈,根本不可能拿到手。
如果他一直有這樣的特殊渠道,甚至有渠道搞到‘特價’手機零部件。
那是不是意味著,他一部手機掙到的錢,比別人多好幾倍。
說到底,咱們現在做的生意見不得光,可是如果能把生意擺放到明面上,自己創立一個手機品牌的話,這錢掙的可就很舒服了。”當蘇安看報紙的時候,有人很小聲的跟身邊的朋友說著心中的猜想。
“話是這麼說沒錯,可是有點想的太簡單了。
現在市面上有幾十個品牌的手機,幾百個型號。
別說是有沒有見過這幾百個型號,就是叫出他們的名字都費勁。甚至絕大多數人,說出十個牌子,二十個型號恐怕都做不到。
這裡面的水太深了,終歸還是洋品牌的天下。
就算蘇安能搞到極為廉價的零件,他做出來的手機絕對比別人便宜。
可是便宜有什麼用呢?
咱們國產的牌子,每一個型號都比摩托羅拉,諾基亞便宜。可是,只要人們去買手機,一定會先看這兩個牌子。
只要口袋裡有錢,有幾個人會選國產貨?
所以,成本並不能保證發大財,能不能賣掉才是關鍵。”朋友的話,說的非常直白。
說到底,還是對於自主創業不報希望。
尤其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自創小品牌,單是打響知名度,恐怕沒幾千萬甚至上億的投入,誰會知道有你這樣的一個手機品牌呢?
即便打響了一定的知明度,難不成就比聯想,夏新,海爾,中興,波導這些更有知名度?
這些品牌都是艱難的在一堆洋品牌中求生存,他蘇安有什麼本事能力壓這些國產品牌殺出一條血路。
如果做不到,只能是白白砸幾個億換來了一場夢而已。
說到底,還是把造手機想的太簡單了。
搞搞‘坐船運貨’的生意不好嗎?
為什麼非想要把生意搬到明面上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