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真是好手段,皇侄也讓人眼前一亮,開科取士若是到時沒有可用之才,本王看你們怎麼跟父皇交代。”朱高煦很是生氣,一甩袖子就走了。
留下趙王朱高燧,眼神在他們身上劃過,“老臣在朝廷效力這麼多年,卻毫無辦法,靠著開科取士進來的寒門學子,又有幾分本事?”
他們在御書房商量了幾天,都沒有結果,想要靠民間力量,真是貽笑大方,他們本就沒有見過世面,又如何會處理?希望太子和太孫殿下,到時也能笑得如此開懷。
看著兩人一左一右離開的身影,太子朱高熾嘆息一聲,“他們只看到了眼前,若是開科取士,沒有達到父皇預想的效果,恐怕被他們踩起來,也不好受。”
這兩人擺明了不會再管開科取士之事,但是隻要這次開科取士沒有結果,一定會狠狠的反撲,到時在父皇面前,會比今日言辭更加激烈,甚至極有可能狠抓他太子之位。
朱慕辰即使再有心,再和城內的各大糧行談好條件,但是僅靠著武昌城,依舊是無法支撐的,尤其是城外來的流民越來越多了,幾大糧行也支撐不住,已經叫苦連天了。
看著馬上就要空掉的糧倉,朱慕辰讓龐蠻去隔壁城池,先自掏腰包,日日買些糧食過來,接濟城外百姓,施粥維繫生計。
這來來往往的車馬,路上百姓都在,看著楚王如此善舉,更是深得民心,很多百姓都自發叫起了民間賢王之稱。
各地藩王日日頭疼,但訊息也聽到了不少,雖然氣朱慕辰有此等才能,但是也不得不佩服藩王之中,確實只有楚王能夠收治如此多的流民了。
旁邊幾座城池的藩王,更是覺得有愧對之意,吩咐以最低的價格讓楚王購進糧食,否則惡意抬高價格,恐怕事後被追查起來,他們還要定一個搜刮民脂民膏,吃人血饅頭的惡名。
南京的聖旨送來了,送聖旨的行官,看得目瞪口呆,這一路上遇到了不少因為饑荒影響到的百姓,形狀很是恐怖悽慘,見了人如同餓狼一般撲上來。
但是在武昌城就不一樣了,這裡搭著帳篷,分在了城門外兩側,就算是來往的百姓也氣色極好,絕不會見人就撲上來。
“聖旨到!”
隨著行官的一聲,城外的流民全都激動了起來,城內的百姓更是把眼神放在了城門口。
朱慕辰正在城門樓子上,聽到宣告急匆匆的走下去行禮跪地接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楚王在武昌城內治理饑荒流民有功,深得朕意,乃我朝藩王之楷模也,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際,請楚王即刻前往京城,輔佐朝廷治理饑荒之事,欽此!”
此話一出,頓時流民全都炸開了,如果楚王走了,那他們怎麼辦?
朱慕辰向兩邊各看了一眼,頓時道路兩側的流民紛紛噤聲,他雙手接過聖旨,“臣領旨,皇上聖恭安!”
宣旨意的行官遞過聖旨應道:“朕安!”
行官一路跑來,倒也累了,阿吉這兩天跟在楚王身邊做事,長了些眼色,趕緊端上來一碗粥,“還希望行官大人不要嫌棄,楚王日日與流民同食,還請嚐嚐!”
白粥裡飄著一絲油花,還有一些可見的青菜和肉粒,聞著倒也美味,行官抱拳感激,“那就多謝楚王了。”
楚王都能與流民同吃飯,那他有何不可,一飲而盡,唇齒之間竟流著香味,頓時驚奇,“楚王不但讓流民吃的好,這粥的味道也不錯,怪不得武昌城外的流民如此之多,但都能守好秩序。”
朱慕辰哭笑不得,把聖旨收起來,“恐怕本王還需幾日安頓,不但要安頓武昌城的流民,還要帶著家眷,這一路需耽擱幾日,還請行關稍微通融。”
“這自然是,來之前太孫殿下吩咐了不可催促,還讓本官帶來的人,幫助楚王一起前往南京。”
行官提醒,朱慕辰就知道這事和太孫殿下脫不了關係,他又幫忙延遲了一次,如果是朱棣的命令,定是立即啟程前往南京賑災。
如今皇帝下了聖旨,讓自己調回南京,也算是藩王之中的首例,這也算是皇恩浩蕩了。
行官安頓在了武昌城內,而朱慕辰回覆以後,就讓蘇嬤嬤準備,大家一起去京城,去之前最需要安頓好的就是兩位郡主,還有懷孕的徐馨,她肚子已經顯懷了,這幾日雖然不吐了,但是也吃不進去,身體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