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未時一刻。
緊盯日晷的侍者高聲道:“恭請,楚王、魏王、韓王、趙王、燕王登臺盟誓!”
‘嗚!嗚……’鳴角聲即起。
五王於萬人之矚目下,緩步走向象徵著諸侯的盟臺。
楚王於前,四王隨其後。
盟臺之上,祭司低頭跪地、雙手託舉著一觴牛血。熊槐取過托盤中的牛耳,單手而執,另一手、中食二指沾過觴中血液塗抹在雙唇之上。
其餘四王紛紛效彷,此為歃血為盟!
熊槐隨即對著披掛著五色綢條的大鼎,宣誓盟文,此乃象徵天地五行。
“吾誓告天,秦國無道,苦國累民,弒戰好殺,霍亂華夏,今五國,皆為兄弟,以恭行仁義,以恭行天道,合興伐秦,同心共敵者共遵之,離心投敵者,共諸之!”
“秦乃牧馬之賤夫,滅秦!”
“滅秦!滅秦……”
……
……
會盟即畢,五王即分。
趙雍沿著來時的路線,回返邯鄲。
盟誓已成,五國大軍隨即開始匯聚,目標直撲函谷關。
這是列國共同商議的結果,也是既定的計劃。
從函谷關攻秦,即是必然、也是無奈。
觀今日之秦國,之所以能雄霸於諸侯之中,除了自身具有強大的實力外,便是其據有的關中、渭水平原地帶易守難攻。
單從地勢來看,關東諸國若真對秦國發起進攻,除了崤函通道外,便只有從上郡和晉南和漢中三個方向。
上郡方向,從趙、魏交接地帶透過渡口跨過黃河,再穿過北洛水,便可直插秦國腹地。
晉南方向,在晉南的汾河平原沿汾水、束水下游渡河,可以到達渭北南下,在渭水注入黃河的低窪地帶沿渭水繞過崤函,插入秦國腹地。
漢中方向,也就是經楚國由武關直插關中腹地。(後來劉邦進關中滅秦也是走武關道。)
當然這些道理,五國君臣並非是不知道,反正趙雍是清楚的。
但在而今這種情況下,上郡的渡口、東北的渭河下游、和東南陝北的武關道,三條路線都不太好走……
首先從上郡度過黃河:黃河在陝晉的交接地帶水流是十分湍急的,若想度河便只能從水流平緩的北屈度過大河,如此以來若行大軍顯然是不太可能。而且秦國對於上郡地區的防守也頗為重視,贏疾和後來的白起便曾擔任上郡守主持上郡的軍事建設,即使五國同心並力打算迂迴進攻,也不得不多加思慮。
而渭水下游:由於關中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地形越向東、地勢越開闊,而關中的鹽鹼地區也集中於此,鹽鹼化嚴重導致這片地勢坑窪不平,沙多、沼澤多、蘆葦多,非常不利於大規模的行軍補給和展開作戰。
當年秦獻公在櫟陽建都時期,秦國尚未盡奪大河以西之地,當時秦軍便是沿著渭北遍佈的鹽鹼地佈防,以微弱的兵力抵擋住了魏國的繼續西侵。對於關東列國來說這條道路是既難行走,又難進攻,完全是守軍的天堂。五國若從渭水以北進攻關中地區,秦國便可在西北以逸待勞。
《一劍獨尊》
此外從武關方向:武關北依少習山之巖險,東、西、南臨武關河谷之絕澗。其峽口更要遠比崤函通道還要狹窄許多。五國大軍從此入秦,更是難於登天。
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東方列國而言,相比繞道迂迴,位於豫西的崤函通道無疑都是更好的選擇。
……回邯鄲的路上,趙雍一直在想著同秦國的戰事。其實對趙國來說,還有一條路線可以直插秦國腹地,一條獨屬於趙國的路。
這也是趙雍一直籌謀的計劃,去年對樓煩和林胡發動戰爭的那一刻他便有了這個大膽的想法。
:從北面的九原、雲中地區過黃河,再南下透過陝北高原便可繞過所有艱險關隘,直插秦都咸陽!絕對可起到奇兵的作用,讓秦國防不勝防。
但,可惜的是此時的雲中和九原一代還盤踞著樓煩和林胡,且趙國的新軍鐵騎亦未經過磨鍊、還不足以奔襲千里致勝。若非如此,他還真打算讓四國大兵正面威壓函谷,他親自率領趙國鐵騎背後包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