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固有印象裡,角蚩族就是一群只會以勢壓人、欺軟怕硬的傢伙;明明有著勝過天雲十三族的力量,卻始終攻而不克。
感覺相當的外強中乾。
但根據這些日子一路上收集到的情報,他發現了不對勁的地方。
一者,角蚩族的情報能力遠在天雲十三族之上。
然而按照十三族各自的種族特性與天賦,掌握情報與主動權的,應該是他們才對!
但角蚩族的情報能力,就是壓了十三族一頭!
處處佔得先機!
明明是天雲十三族地盤上發現的廣寒令,結果卻被遠在角蚩族領地的角蚩高層先一步得到情報,立馬安排人截胡!
截胡的人都到了,更近的天雲十三族的增援則還沒到!
如果不是離了個大譜,只能說情報方面被碾壓。
二者,角蚩族的戰術相當靈活。
數萬年間,一共掀起的兩百多次針對十三族的入侵之戰,每次看似是想將天雲十三族覆滅,實際上,次次都沒有針對雲城等重鎮發動攻堅戰!而是以閃電戰的方式,將那些重鎮之外的小城掃蕩一空。
最後留給十三族一片殘垣斷壁。
可別小瞧了這種看似不會傷筋動骨的襲擊。
百年幾百年不等的一次突然襲擊,就像前世草原每隔一些年便對中原之地發動的“打草谷”活動!而作為雲城等大城的前方“哨城”,天雲十三族不可能不修建這些小城,修好了不可能不駐軍、不開發。
如此一來。
邊鎮建了失,失了再建。
幾次十幾次還好,幾座十幾座小城都不算啥;但如果是兩三百次,且次次都是數十上百座邊境城池遭劫!那背後的代價,可就有點傷筋動骨了。
重建要不要人力物力?
重新安排人多來要不要補償?
精銳的折損算不算損失?
畢竟區區打草谷,便能讓中原王朝焦頭爛額,甚至被拖垮經濟、導致內憂外患而改朝換代;角蚩族這套長期作戰方案,無疑讓天雲十三族傷腦筋。
這一情況,與原著“角蚩族多次攻到雲城城門下、最後面對雲城這座堅城卻無奈退兵”的事蹟,完全相符!
三者,角蚩族深諳用兵之道。
沒錯,就是這麼不可思議。
一方面,角蚩非常懂得保全實力。
他們專挑軟柿子捏!以此圍點打援,轉移攻勢;逼那些可以依託城池陣法嚴防死守的硬骨頭,放棄城池的防守優勢與他們野外作戰。
明知是陷阱,但你不得不救!
不救,那以後你也別想有人來支援你了!
外圍城池哨點的設定,將成為擺設!
可救吧,就是一場城外鏖戰!
很不巧的是,角蚩族的兵力更多,高階修士更多,戰力更強!因而往往最後都是十三族這邊吃虧。
於是,有了另一方面。
那便是透過打擊對手計程車氣,積小勝為大勝;透過一場場小勝樹立角蚩族精銳軍團的戰鬥信念,順帶瓦解天雲十三族的戰鬥意志!埋下類似“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心裡暗示!
此外,角蚩族常利用自身的兵力優秀,多線作戰。
讓天雲十三族疲於奔命。
可關鍵時刻,又會迅速集中優勢兵力,殲滅十三族的精銳。
換而言之。
角蚩族的指揮官,在戰略上:懂得儲存實力,待機轉移攻勢,即為“敵進我退”;懂得打擊對方計程車氣,積小勝為大勝,即為“敵退我追”;懂得疲憊敵人,造成對我有利之形勢,即為“敵駐我擾”;懂得集中兵力,主動進攻,以殲滅敵人,即為“敵疲我打”。
戰術上:又懂得“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