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守義必須讓兩位老師高興,再牛叉的家長也得讓孩子老師高興嘍...
說到這兒又要小小的偏下題了。‘老師象蠟燭’,這句話誰最先說得?問一萬個人,九千九百個答案可能是李商隱。‘蠟炬成灰淚始幹’嘛。
錯。那是句情詩,和教師職業不相干。這句話最早是高爾基說的,因為引用的太過普遍,所以到了後世連出處都模糊了。可在六十年代,這是個還沒用濫的比喻,這使得杜守義的這手馬屁很有效。
豐收舞的基本動作並不複雜,老師們學了一天後基本掌握,接下去就能回去教學生了。
要是有什麼不明白問小偉也行。小偉才二年級,系統的東西教不了,但分解動作演示一下,解解惑還是行的。
鬼步舞蛻變成豐收舞后已經完全沒有了‘鬼氣’,有的只是一股蓬勃向上的朝氣。
最奧妙的是,這個時代沒有影片播放軟體,即使專業的舞蹈編導演員,想要看一遍就學會也幾無可能。什麼叫‘先進技術’?這就是。給你看你都未必能學會。
這也是杜守義原先準備壓上兩三年,讓它在明年國慶再問世的原因。問世的時間點越接近小偉十二歲,他的領先優勢就越明顯。這時代特招的文藝學員兵年齡線,基本就卡在十二歲以上。
而要是放到後年,一九六五年,就只剩下不到一年的傳播時間,太短了。
所以六+四年這個時間點不是隨便定的,它經過了反覆的計算推演。杜守義每天睡眠兩三個小時,晚上時間大把,除了練字看書,就盡瞎琢磨這個了。
雖然提前了一年,但杜守義的一番算盤並沒有落空。
‘豐收舞’一經露面,立刻引起了各大文藝團體的重視,因為這是一個前所未見的全新舞種。
小偉憑藉著先發優勢,在各軍種文工團裡混了個眼熟,他在藝術上的高素養也被專業人員所瞭解。
六八年春天,十三歲的他如願以償被特招為文藝兵,從此一生與文藝結下了不解之緣.....
到了晚餐時,龔小北聊起了她的學校。
“你說育英以前是延安保育院?”
杜守義有些恍然大悟,兩世為人,他對育英只有粗略瞭解。知道它挺牛叉,但萬萬沒想到它的前身這麼牛叉。
《爺爺為我打月餅》這首歌出自謝晉導演的一部革命電影《啊!搖籃》。而這部影片的原型就是延安保育院。
這不巧了嗎不是?
杜守義咂摸咂摸嘴,道:“可惜了,要是能讓小偉唱這歌該多好?這是給學校最好的獻禮!”
“是有點可惜。”小北知道緣由,她也覺得有些遺憾。‘打月餅’這首歌最適合出現在育英的中秋舞臺上了。
想了想她笑道:“你要說‘最好的獻禮’,這話可有點大了。”
接下來小北講了個獻禮的故事,讓杜守義又一次顛覆了認知。
五二年六一節,育英的孩子們要給學校獻禮。有位姓李的同學央求著他父親寫了幅字:‘好好學習’。後來墨點落下,書者又在下面補了一行小字:‘好好學習’。
學校將‘好好學習’四個字刻在影壁之上,從此成了育英的校訓。
跟那次‘獻禮’比起來,杜守義的這首歌確實被甩的老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