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他情緒不高,龔小北勸慰道:“你是舉手之勞,對劉姐那就是挽救了一個家庭,我看挺合適。”
小書亭app
杜守義想了想,道:“得,做都做了,沒什麼好說的了。咱們吃飯吧。”
說起吃飯龔小北笑了,道:“今兒柱子哥送來道菜,你猜是什麼?”
杜守義懶得用見聞色了,看著桌上扣著的碗問道:“是什麼?田雞?”
“不是,是斑鳩,咱們家八姑娘抓來得。”
杜守義一聽,笑了:“哎幼喂!都學會打獵了?行,有它在咱們以後餓不著了。”說完他還不忘誇了一句:“你把這妹妹教的不錯。”
小北以為他在說二哈,其實他是說給二香聽得。院子裡傳來沙沙的藤葉響動,顯然二香聽到了,它高興了。
一夜無話,時間到了十一月七號,禮拜四。上午。
“叮,宿主今日簽到獎勵為,‘真正老陸稿薦’醬排骨x500。”
杜守義看著那五百塊醬排骨不由得大讚一聲,‘大氣!’系統這次是真‘大氣’,薅起好羊毛來一點不手軟。
說起陸稿薦,江南地區大名鼎鼎的就有三家,蘇州、無錫、嘉興都有。它們中哪一家才是正宗的呢?你聽我按著時間線捋一捋就明白了。
‘蘇州陸稿薦’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朔到康熙。它的創始人姓陸,毫無疑問,他是陸稿薦這個品牌的源頭。
可商標登記到民國才有,在這以前是不講智慧財產權的。
在蘇州陸稿薦成名後,各色打著陸稿薦招牌的熟肉鋪子在蘇錫常一帶遍地開花。
這個情況你想想‘稻香村’就能明白。不說全國,單京都在解放前就有多少‘稻香村’了?做南味糕點的鋪子,不掛個‘稻香村’、‘桂香村’的招牌都不好意思開門營業。
無錫陸稿薦就是這麼借名來得。‘無陸’在清同治年間創辦,專做熟肉生意,尤以醬排骨出名。
隨著他生意日漸興隆,周圍借光的也聚了過來,一個小小的碼頭商業區內擠著十幾家姓名雷同的醬肉鋪子。除了直接叫‘陸稿薦’的以外,還有叫‘老陸稿薦’,‘真陸稿薦’等等。
所以‘無陸’在民國初年索性把名字註冊為‘真正老陸稿薦’。六個字是全名,‘真正老’這三個字是招牌的一部分。它把能用的字全佔了,看你們這幫么蛾子還怎麼折騰。
以當時的情況看,它並不是在向‘蘇陸’叫板,只是要和開在周圍的諸多‘陸稿薦’們做個區分。
這其中還有個情況。‘無陸’的創始人是‘陸步高’,碰巧也姓陸。他是不是‘蘇陸’的後世子孫無據可考,所以暫時只能把他們當兩家人看待。
嘉興也有個陸稿薦,始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有一位姓黃的師傅,在‘蘇陸’學藝師滿後,跑到嘉興做起了醬鴨生意,用得是陸稿薦的名字。上文說過,當時這種借名的情況很普遍。
說到這兒差不多該清楚了。除了‘嘉陸’有明確的師徒傳承。其餘的‘無陸’也好,包括湖州,常州等等各地的陸稿薦,都和蘇州陸稿薦沒有明面上的關係,只是借個名而已。
這在現代是嚴重的違法侵權行為,但在那個年代,借名司空見慣。掛‘浦五房’,‘杜三珍’招牌的生熟肉鋪隨處可見。
蘇陸也好,無陸也好都有一個差不多版本的故事:說是一個老神仙化妝成乞丐,uu看書吃了好心店主施捨的一塊肉,然後留下了一片神奇的草蓆。草蓆又被稱為‘稿薦’,所以店名就叫陸稿薦云云。
老神仙是噱頭,這大家都能明白。那麼‘陸稿薦’的名字是從何而來的呢?
陸稿薦的蘇式醬汁肉口味偏甜,做得時候會加入很多糖,他們家燉肉時會在鍋底墊上一張草蓆,以防粘底燒湖。
奧妙就在這張草蓆上了。據說當年有別於同行用廉價稻草墊底,陸老闆從京都,花大價錢運來了馬連草墊子,這就讓成品熟肉裡帶上了一股獨特的草木清香,吃口還不油膩。這也是‘陸稿薦’三字的由來了。
說到這兒有些剎不住車了,索性再扯遠一點。八國聯軍入侵那會兒,也就是一九零零年前後,蘇州陸家的後人將‘陸稿薦’抵押給了吳縣人倪松坡。同時又將‘杜三珍’,以六百多塊大洋的價格賣給了同一個人。二百三十多年的家族傳承從此易主。
看到這兒,有些愛吃熟食的朋友可能會倒吸一口涼氣。這兩個字號是一家的?
沒錯,‘陸稿薦’和‘杜三珍’。這兩家百年老號其實是兄弟。曾由同一家掌握,又同時賣給了同一個人。一南一北,和京都的東來順、又一順竟有幾分彷佛。
倪松坡臨死前將陸稿薦給了二兒子,杜三珍給了三兒子。
知道倪家二房接手後是怎麼處理生意的?根本不用處理。他們每日只管禮佛就好,生意照樣興隆的不得了。
這陸家子孫當年是怎麼想得?幾百塊大洋就送走了兩隻下金蛋的雞?看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