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統御一國萬民,治國思想和方略顯然是必不可少的。
作為一個穿越者,趙丹有什麼自己的思想方略嗎?
好吧,並沒有。
畢竟趙丹在穿越之前又不是什麼國家領導人,瞎操什麼心啊。
但趙丹現在是了,所以這個沒有治國方略的問題就有必要解決一下了。
其實吧,沒有也不要緊,可以抄……不對,可以“以史為鏡”啊。
以哪個朝代的史為鏡呢?
趙丹理所當然的想到了——漢朝。
當然是漢朝。
在後世,華夏民族又被稱為“漢族”,僅此一條便已足夠。
可是漢朝也有很多皇帝,到底要以哪一個皇帝“為鏡”呢?
如果提到漢朝,所有人腦海之中所跳出來的第一個皇帝必定是漢武帝劉徹,什麼衛青霍去病痛打匈奴小朋友啊,什麼李廣利遠征西域諸國臣服朝貢啊,牛得不得了。
那麼問題來了,漢武帝治下的大漢帝國,是不是西漢一朝最鼎盛的時期呢?
不是。
以對華夏民族的歷史功績而言,漢武帝無疑極其的偉大,當得起秦皇漢武之稱。
但是漢武帝在位期間連年征伐不斷,國家徭役沉重,導致到了後期整個大漢朝經濟秩序混亂不堪,民不聊生,政治上也是一團亂麻,還搞出了巫蠱之禍這種令人智熄的事件。
文景之治兩代明君留下來的底子,就這樣給漢武帝揮霍一空。
當漢武帝去世的時候,留下的並不是一個強大的大漢帝國,而是一個虛弱無比,風雨飄搖,甚至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走向解體和覆亡的大漢帝國。
好在漢武帝的後人們還算爭氣,先是有漢昭帝劉弗陵為大漢朝續了命,然後大漢朝才終於迎來了一名真正意義上的不世雄主——漢宣帝劉詢(劉病己)。
漢宣帝,就是趙丹心中想要去抄···不對,是去“以史為鏡”的那一位皇帝。
漢宣帝在位期間,對內勵精圖治,選賢任能,減輕人民負擔,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讓疲憊不堪的大漢帝國再一次恢復了元氣。
在對外關係上,漢宣帝聯合烏孫大破匈奴,直接把匈奴打得四分五裂諸單于並立,再無法對大漢朝造成威脅,更有匈奴呼韓邪單于率眾來朝稱臣,做到了漢武帝都沒有做到的事情。
除此之外漢宣帝還平定了西羌,並置金城安置降羌,又設西域都護府監護西域各國,正式將西域納入漢朝版圖。
《漢書·卷九十四下》有言: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奮擊之威,直匈奴百年之運,因其壞亂幾亡之厄,權時施宜,覆以威德,然後單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稱藩,賓於漢庭。是時,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大漢帝國自漢武帝時開始對外大舉擴張,在這位漢中宗孝宣皇帝的手上則真正達到了文治武功的頂峰。
學這樣的一位皇帝,顯然是沒有錯的。
漢宣帝的治國思想方略是什麼呢?從這位皇帝訓斥自己兒子漢元帝的話之中就可以看得出來。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