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王圉這雷厲風行的手段之下,魏國朝堂之中魏無忌一派的大臣們短短時間內就被清除了許多。
雖然一切看上去向好,但煩心事也不是沒有。
在得知了秦國並不會撤軍之後,魏王圉的這一番大罵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畢竟秦國人在這件事情上可以說是耍了魏國一次,而耍了魏國就等於是耍了魏王圉,就是狠狠的扇了魏王圉的臉。
或許是有了秦國這個參照物在前,魏王圉憤怒之後又感覺到有些後悔。
或許三晉之盟真的不是一個非常差勁的選擇。
畢竟趙丹別的不說,在對待盟友這方面的信譽還是很好的。
至少到目前為止,趙丹還沒有食言而肥的情況。
於是魏王圉變得更加的後悔了。
作為一名倖臣,察言觀色揣摩上意是最基本的職業道德。
所以段乾子理所當然的發現了魏王圉心中的這些後悔,並且在思慮了幾天之後小心翼翼的朝魏王圉提出了一個要求。
“大王,要不……臣替大王出使一次邯鄲?”
對於段乾子的這個提議,魏王圉並沒有發怒,而是陷入了猶豫和糾結之中。
而且他其實猶豫的也並不是太久。
“寡人聽說那後勝如今亦是在邯鄲之中……那麼段卿便悄悄出使邯鄲一趟罷。”
有些諷刺的事實是,前陣子魏王圉還信誓旦旦的絕不屈居於趙丹之下,如今卻又願意派出段乾子前往邯鄲和談了。
這其實也有著現實的考慮在內,畢竟在魏王圉看來,魏無忌的失敗是必須的。
而肯定會隨著魏無忌的失敗而出現的傷亡,被魏王圉視為是割去魏無忌這坨盤踞在魏國軀體上的腐肉所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只要能夠除去魏無忌,這些代價似乎也沒什麼了。
但既然已經失敗了,議和也就是一件必須要去做的事情了。
魏王圉一點都不喜歡當趙丹的小弟,可如果和除去魏無忌這件事情想比的話,對趙丹低聲下氣幾句似乎又算不了什麼了。
這或許又再度證實了一點,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善變的。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魏王圉發出了一道又一道催促魏無忌出戰的命令。
如果失敗註定要來,那麼最好還是來得早一些吧。
畢竟韓國人現在正在攻打朝歌,如果朝歌被韓國人攻下來的話,那麼魏國能夠擺上談判桌的籌碼就要更少一些了。
正如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一書之中所說:“戰爭是政治的工具;戰爭必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的特性……戰爭就其主要方面來說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這裡以劍代表,但並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規律進行思考了。”
前敵將領和後方領導者思考的角度從來都是不同的。
將領們一般只會站在純粹的戰爭角度去思考,優秀的領導者則會充分的考慮到所有問題並結合將領的意見作出儘可能合理的決定,而差勁的領導者則只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對所有的事情指手畫腳。
從這一點來說,齊王建和魏王圉做的事情都算不上優秀。
於是就在齊王建和魏王圉異口同聲的催促之中,本該在戰場之上佔據著主動的齊魏聯軍不得不主動選擇出擊,和廉頗所率領的趙軍開始了一場讓所有人都翹首以盼的大決戰。
這一場大戰,理所當然的就叫做——高唐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