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例子,比如說在場有一名上大夫,他死後這個爵位就會傳給他的嫡長子。
但是這名上大夫對這個嫡長子一定就非常滿意嗎?其實也未必。
在很多時候,一個擁有著許多子女的父母所喜歡的往往未必就是最年長的那一個,反而是喜歡更小一些的孩子居多。
但嫡長子繼承畢竟是一種制度,一種從周朝建立就確立,至今已經維持了上千年的制度。
雖然說其實也不是不能夠違背這種制度,但是很多時候這種傳承了幾百上千年的制度它的慣性是非常驚人的,導致許多貴族們即便心中對長子不喜,也不願意違背這樣的繼承製度。
但是現在機會來了。
只要這名上大夫願意付出足夠的糧食,那麼他就可以為自己最喜歡的那個幼子也謀得一個爵位。
普通的爵位當然不會被放在眼裡,但是一個下大夫的爵位,卻已經足夠保證這個幼子也能夠躋身於趙國貴族的行列。
如此一來,在這名上大夫死後,他的長子降等襲爵之後是下大夫,幼子也是下大夫,等於兩個孩子站在了同樣的起跑線上。
這對於這名偏愛幼子的父親來說,難道不是一件非常值得高興的事情嗎?
所以很快的,所有的抱怨和不滿就瞬間統統消失了。
一名白髮蒼蒼的趙國上大夫顫顫巍巍舉起了手,說道:“吾願以家中存糧一萬石,換取一個下大夫之爵位!”
幾乎是同時,另外一名趙國下卿的聲音也響起了:“吾願以家中存糧五萬石,換取中大夫爵位!”
“吾願以……”
眾多聲音同時朝著趙勝湧來,瞬間就將趙勝完全淹沒。
很快的,諸多貴族們所捐獻出來的存糧,就已經達到了驚人的二十萬石,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停的增加之中。
最終,所有的數字定格在了三十二萬石。
趙勝拿著面前這封認捐名單,心中十分激動。
有了這三十二萬石糧食,至少足夠邯鄲城多堅守一個月的時間!
而且,在場還有一些趙國貴族們心生猶豫,並沒有立刻就認捐糧食。
但是趙勝相信,只要等到過幾天,認捐糧食的人還會更多的。
畢竟那些得寵的幼子們一旦知道了這事情,那還不是可勁的鬧?
這些猶豫之中的貴族鬆口,絕對是遲早的事情。
如此一來,邯鄲城之中的糧食便能夠支援兩個月的時間。
趙勝相信,有這兩個月的時間,已經足夠趙國的大軍在其他方向取得決定性勝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