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兩千多名騎兵不但在趙國安了家,分到了的土地,更早就將自己的家人都接到了趙國境內。
畢竟遊牧生活聽起來雖然愜意,但是實際上卻遠遠不如農耕來得更加的穩定,更加的容易讓人能夠在這個險惡的世界中繼續生存下去。
可以這麼說,這些林胡騎兵除了外表上還是一副林胡人的模樣之外,他們從頭到腳都已經徹底的變成了一個趙國人。
畢竟對於草原人來說,所謂的部落觀念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
龐大的林胡部落,其實只不過是由一個又一個小小的部落集合起來的集合體。
確定這個部落名字的並不是什麼血脈,更不是什麼文化,僅僅是誰更強,誰是這個部落和這片草原的王者罷了。
在必要的時候,這些小部落也可以自稱為是匈奴人、是突厥人、是回鶻人、是蒙古人,等等等等。
既然如此,那麼他們當然也可以是趙國人。
對於草原人來說,嘴上說的忠誠大概和廁所裡的廁籌也就是一個性質,用的時候就拿來擦擦屁股,不用的時候就扔到一旁。
只有利益,才是決定忠誠的最重要因素。在草原上,這幾乎就是赤裸裸的、毫不掩飾的原則。
這兩千多林胡騎兵的利益絕對是跟趙國站在一起的。
因為除了之前所付出的那些東西之外,仁慈而又慷慨的趙國國君還對這支萬人騎兵宣佈,只要能夠將河套平原給打下來的話,那麼這支騎兵之中的每一個人都會在這一片豐饒而廣闊的平原之中分得一塊讓其他人羨慕不已的土地。
而且即便是戰死了,該分到的土地也不會少一絲一毫,甚至會更多一些。
在這樣的情況下,林胡騎兵們幾乎完全沒有任何心理障礙的背叛了自己的部落,心甘情願的充當起了趙國的耳目。
在這些耳目的幫助下,李牧對於面前的林胡王,可以說是瞭解得非常的清楚。
先前的林胡老王剛剛去世不到三年的時間,這位年輕的林胡王是在殘酷的內戰脫穎而出的。
或許是由於透過內戰奪得王位的關係,這位新任的林胡王可以說是非常的驍勇善戰,但也有一點一直為人詬病,那就是他的殘暴程度和驍勇善戰程度正好是成正比的。
在經過對這名林胡王的情報收集之後,李牧認為這位林胡王應該不會去耍什麼詭計或者是花花腸子,而是會直接硬碰硬的選擇和李牧所率領的一萬趙國騎兵正面對決。
這就是為什麼李牧僅僅選擇了一萬騎兵進入到河套平原之中的原因。
從邊騎軍團那些林胡部落的騎兵口中李牧得到了一個情報,那就是林胡人至今仍然對趙國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敬畏和害怕。
這種敬畏和害怕當然不是因為感慕趙國這天朝上國的文化,而是由趙武靈王馬蹄之下無數林胡人人頭,由無數鮮血和性命深深刻入林胡人心中的。
一旦李牧所率領的部隊太多,林胡人就很有可能因為這份恐懼而選擇避戰。
因此在獲得趙丹接見,並被任命為這一次的出征主將之後,李牧幾乎沒有任何猶豫的就提出了一萬這個數字。
一萬這個數字,既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證李牧所部的戰鬥力,又能夠讓林胡部落不至於因為恐懼而避戰。
林胡人畢竟在這裡生活了幾十年,和他們在這片草原上玩貓抓老鼠絕對不是什麼好主意。
只有用一次乾淨利落的決戰來一舉擊潰整個林胡部的主力並將這片草原納入趙國的疆域之中,才是對李牧和趙國都最有利的辦法。
兩支大軍緩緩接近,隔著大約十里地的距離停了下來。
李牧釋出了第一條命令。
“命具裝甲騎兵著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