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老師他......”
趙昕忽然從座椅上站了起來,有點不敢相信。
“晏相!”
富弼忽然跪下大聲的喊道。
與晏殊有舊的大臣們紛紛感傷不已。
“先生去世!朕心甚哀!輟朝三日,以表朕的心意,眾卿,暫且回去吧!朕將親自去見先生最後一面!”
趙昕沉痛的說道。
......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
延福宮內,趙昕站在亭臺內,有些憂傷的唸叨著,他剛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時,陪在他身邊最多的不是仁宗皇帝,也不是曹太后和苗太后,而是他的老師晏殊。
公生七歲,知學問,為文章,鄉里稱為神童,晏殊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宋真宗更是拿他和張九齡相比較。
晏殊的才華傳遍後世,是婉約派詞人的代表,為相期間對慶曆大臣也是多加照顧。歐陽修上奏言:晏殊由王官宮臣,卒登宰相。凡所以輔道聖德,憂勤國家,有舊有勞,自始至卒,五十餘年。[1自少篤學,至其病亟,猶手不釋卷。……其為政敏,而務以簡便其民。其於家嚴,子弟之見有時,事寡姊孝謹,未嘗為子弟求恩澤,兩朝帝師,兢兢業業,勘為天下讀書人表率。
晏殊為什麼可以說是天下讀書人的表率呢?
因為晏殊起於寒門,入士的時候不過十四歲,一個十四歲少年,沒有任何家世背景,能得到真宗的認可,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科舉考試雖然有這樣那樣的不好,甚至有人說學霸都是書呆子一樣,但不得不否認,寒門真的出貴子。
而晏殊就是寒門貴子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這個天下萬般皆下品,為有讀書高的封建社會,在這個學問都被世家大族壟斷的封建社會,晏殊能以寒門之身,靠著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到那位極人臣的高樓,當為我輩讀書人的典範。
宣武元年二月二十七,兩代帝師晏殊去世,享年六十五歲。趙昕下旨追封晏殊為誠國公,獲贈司空兼侍中,諡號“元獻”,輟朝一日,並且破天荒的下旨,將晏殊陪葬在永昭陵。
按照宋代的規定,大臣去世只能在距離京城開封500裡(一說300裡)以內的地方安葬,表示效忠皇帝,但更多的是迴歸故土安葬。
晏殊陪葬在永昭陵,開啟了大宋帝國大臣陪葬皇陵的先河,自此以後,大臣們又有了新的奮鬥目標。
趙昕下旨恩蔭了晏殊几子,入大宋官學進行考核,除此外,召回了在越南路為官的晏幾道。
一起看書網 手機閱讀請訪問『』,全文免費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