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這方世界天地靈氣稀薄,單靠吸收天地靈氣修行太慢。
易輕塵一直是服用丹藥提升實力。
不知道是抗藥性的問題還是自身的憑證,先天真氣增長漸漸放慢。
因此易輕塵心中生出離開的念頭。
到了元始三年,大明國庫已見充盈,軍隊也有了戰鬥力。
於是易輕塵推行丈量田畝的百年大計,拉開大明曆過後的第一場屠殺。
這個世上永遠不會變的一件事就是利益為先。
丈量田畝就是在士紳地主這一最大的階層身上挖肉,他們怎麼會願意?
除河南江北、江西、江浙、中書四省被易輕塵硬生生打下的地方不敢叛亂,其他各省皆有或明或暗的反抗發生。
行賄、暗殺……諸般手段連綿不絕,然後引來大軍鎮壓。
易輕塵派人在各省殺得人頭滾滾,最終強行完成田畝清量及人口清點,把均田運動徹底分攤下去。
期間原明教高層及各大門派都有人出面勸阻,被易輕塵直接摁下。
他更乾脆定下國策,在土地、稅收等方面定下鐵律,作為傳承的國策。
簡單來說,定量。
無論是土地還是稅收,都定下一個標準,
一旦低於這個標準,那就是出了問題,就要去督查,去殺人。
又過兩年,國庫日漸豐厚。
大明軍隊向四外征戰,重新奪回屬於神州的土地。
在戰爭中不斷有人露頭,被提拔到關鍵崗位,培養出一批少壯派。
易輕塵以靜修仙道為藉口,認了一名義子易正,由他負責朝廷事宜。
易正出身貧寒,先入明教,後入明軍,家世清白,根骨好,資質好。
原本不姓易,跟著易輕塵改的姓。
易輕塵親自傳授易正武功,更找來幾位飽學之士輔導文化課。
易正沒有辜負易輕塵的期盼,無論是對外征戰還是對內管理都有自己的一套。
日後足以接過皇帝的的重擔。
事實上,易輕塵在四處征戰的早已聚集了大量忠心耿耿的心腹。
有易輕塵的明確授命,這些心腹自然會站在易正身後支援他,不致易輕塵走後大明就陷入四分五裂。
元始七年,易輕塵再度出山。
他帶領一萬精騎突入安南,斬殺安南的皇帝和主要官員,將安南收歸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