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次蒙古攻金,都被趙泰干擾。
因此趙泰料定蒙古此次南下,肯定會先打自己,再攻大梁,避免重蹈覆轍。
正是因為有這個覺悟,所以趙泰最近做了兩件事,其一便是和李璮聯姻,其二便是向臨安請封,希望獲得南宋的承認,不過兩件事情進行得都不太順利。
王文統見趙泰應允,遂即行禮:「臣安排妥當,今日便前往臨安。」
~~~~~~
王文統離開邳州後,並未走運河,而是前往海州,乘坐商船走海路抵達臨安。
臨安城,政事堂內,鄭清之與趙範也正商討著時局。
臨安城內,傳出蒙古只打趙泰,不想與南宋開戰的訊息,令趙泰感到緊張,也讓鄭清之等人意識到,蒙古又要南下了。
上次鄭清之主導宋軍入洛,結果損失了三萬精銳,令他在臨安朝堂上十分被動,朝中主和派又有了重新反撲之勢。
如今鄭清之的處境並不好,南宋立朝以來,主戰派掌權的時間非常短暫,朝野上下主和的勢力非常強大。
若是端平入洛成功,鄭清之獲得足夠的威望,便有機會進一步清理朝中主和派,可惜的是上次入洛卻失敗了。
現在鄭清之勉強控制臨安朝廷,可是地方上的主和勢力,卻對他的政令陽奉陰違,讓他不能動員整個宋朝的力量,去收復中原,難有多大作為。
此時在政事堂內,趙範頗為憤慨,「去歲朝廷北伐,為復中原。我之策,兩淮之軍,會山東之眾,取歸德、汴京、洛陽,光復三京。荊湖諸將,起全楚之兵,出襄陽,定南陽,西取武關,會巴蜀之軍,奪西安、潼關!如此,天下震動,遺民歸附,關中、中原可立定也!然荊湖、巴蜀之眾,遲疑不進,大失天下之望,至兩淮之兵,孤軍深入,慘敗於洛!吾切恥之!」
鄭清之放下茶杯,「武仲勿惱!史嵩之、趙彥吶陽奉陰違,本相始料未及。當下之事,在於收復中原,建立奇功,如此本相方能得官家信任,罷免兩人,再遣一二骨幹之臣,執掌蜀、楚,使朝廷之令,如臂使指。屆時,收復河山,還於舊都,不在話下。」
趙範聞語,卻心事重重,「相公,我軍據有汴京,然無巴蜀、荊州之軍配合,僅以兩淮諸將,無能為也!如今駐紮豫東之軍,進不能取洛陽,恢復金之關河,退不能守汴京,鞏固去歲戰果。若蒙古兵至,怕局面堪憂啊!」
宋軍收復的豫東地區,不過卻難以防守。
如今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卻不能進取,對於南宋來說,可以說如同雞肋。
鄭清之聞言,將端起的茶盞又重重放下,他聽出了趙範,有放棄汴京的意思。
若是放棄汴京,就等於入洛之議徹底失敗,等於鄭清之失敗,主和派必然會彈劾他。
因此雖然知道開封無險可守,但是從政治上講,鄭清之卻絕對不能接受宋軍放棄汴京。
鄭清之不快道:「武仲,你莫要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本相會繼續向汴京增兵,另外會在蒙古南下之前,迫使國瑞接受朝廷招安,將山東控制在手,向北威脅河北,蒙古亦不敢輕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