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擂臺,取了面具,便沒有人記得。
但是若是取到了燈籠,那麼他們就要當眾取下面具,讓圍觀的人看到他們的榮耀。
所以這樣元宵節擂臺人人都願意參加。而且只要有實力,燈籠是人人有份,不必爭搶。
但是到了第六層就沒那麼簡單了,因為燈籠太高了,還沒有依傍。
參加的人要有江湖上上好的身手才能取得。輕功要好,劍法要高。
要等到第六層燈籠的爭奪才有看頭,對於他們兩個來說。
至少來領取燈籠的人,輕功在江湖上至少要有二流水平。
但是每一個搶燈籠的人都想搶到中間那個燈籠,因為那個燈籠最好看,裡面的賞銀要多一些。
賞銀還是其次,取得中間那個燈籠,至少能算上這一群人中,武功最好的。
只要不想要中間的那個燈籠,兩側的燈籠隨便取,只要有足夠高的輕功,足夠高的劍法。
因為燈籠的懸掛很講究,用手一碰就散。
只有用劍將懸掛的細絲凌空削斷,燈籠穩穩地落下來,取燈籠的人穩穩地用手托住,才算完美。
劍一定要鋒利,劍法也一定要好,不然只要細絲不能瞬間被斬斷,那麼燈籠有傾斜,燈籠也會散架。當然動作一定要好看,人也一定要好看。
擂臺上還在清場。
再進行第六層燈籠的摘取比賽時,擂臺上要更乾淨無障礙。
而且不可有過多的人在,畢竟上擂臺的人比的是輕功和劍法。
他們手中有劍,難免會誤傷閒人。
哪怕是報名參賽的人,也會分組上場。
李吹笛和林蘭樓靜靜地坐在房間裡喝茶,看著不遠處的擂臺。
可是還是有人認出了李吹笛。
一個低調的綢緞莊老闆。
如果一個夥計最終成了一個老闆,還是千里城有名的大老闆的話,那麼這個人一定有過人之處。
就像這位綢緞莊的趙老闆。
他有過人的辨識能力,而且還是個知恩圖報的人。
關鍵還特別會說話。
趙老闆很快認出了李吹笛,他快步上前,對著正喝茶的李吹笛深深一揖,卻道:“在下趙福,給公子請安。”
李吹笛帶著蝴蝶面具,自然是不願意人叫破他的身份。
這個趙福老闆只非常謙卑說出自己的名諱,卻沒有失了禮數暴露李吹笛的身份。
趙福老闆是個講究的人,不過是當年李吹笛在他的店裡,抬手為他化解了一場尋釁滋事而已。
他每年都會備上厚禮,請人送往李吹笛的住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