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老夫收到訊息,倭國使團已經進入大明境內,正往京師趕來。”
胡惟庸看了一眼胡非,緩緩說道。
“來就來唄,這一個月以來,進京的使團不止他們一家,有什麼問題嗎?”
胡非皺了皺眉頭,不解的問道。
年節將至,周邊各國的使團已經紛紛進京朝貢,而且使團進京之後,都是由錦衣衛協助兵部和禮部進行接待。
但是這些事基本都是由韓江負責,胡非並沒有過多過問。
“你有所不知,倭國不同於他國,雖然他們也與我大明皇朝交往,但卻並非真心臣服我大明,東南沿海一帶,常年倭寇橫行,但是倭國卻不曾管治,只會敷衍。”
“對此陛下十分惱火,所以對於倭國也是沒有什麼好感,雖然他們每年都會派人來向朝廷進貢,但是陛下心裡並不太想理會。”
“但為了搞好鄰邦關係,還是不得不接受倭國使團進京,雖然近年來即便倭國使團進京,陛下也是隻接見,不收貢品,但總歸是一件麻煩的事。”
胡惟庸皺了皺眉頭,緩緩說道。
“雖然我不知道倭國使團進貢的事,但我對倭國人也算有所耳聞,一群井底之蛙卻不自知,狂妄而自大,多有小人行徑,絕非善類。”
胡非撇了撇嘴,不屑的說道。
“如果老夫猜的沒錯的話,這次倭國使團進京,應該還是你們錦衣衛從旁協助接待和保護,無論如何,都不能讓使團在京師出事,最好讓韓江出面,你能避則避。”
“否則,老夫擔心以你的脾氣,到時候會和使團生出不必要的衝突,省得惹出麻煩。”
胡惟庸看著胡非,耐心的叮囑道。
“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
“這是陛下定下的外交策略,據我所知,倭國也在不徵之國之列吧?”
胡非撇嘴冷笑了一聲,淡淡的說道。
“沒錯,在對外政策上,陛下一反元廷使用武力的做法,而採取和平的策略,再加上殘元死心不改,還在虎視眈眈,所以陛下不想節外生枝,這些年也一直在容忍著倭國兩面三刀的行徑。”
胡惟庸點了點頭,有些無奈的說道。
“哼,身居彈丸之地,卻妄想從中原分一杯羹,原來他們早從這時候起就已經心懷不軌,找死!”
胡非冷哼了一聲,一臉不屑的說道。
“你說什麼?”
胡惟庸愣了一下,遲疑著問道,有些沒有明白鬍非最後半句話的意思。
“沒什麼。”
“放心吧,只要他們不招惹我,不在京師鬧事,我不會搭理他們。”
胡非笑了笑,緩緩說道。
雖然他對倭國向來沒什麼好感,可是以他現在的處境,根本顧不上發揚民族大義,生出滅倭之心,再說也沒那麼容易,否則倭國早就從歷史上消失了,又何至於今後在華夏土地上作亂。
“好,記住老夫的話,能避則避。”
胡惟庸點了點頭,最後叮囑了一句,然後起身緩緩離開。
沒有人比他更瞭解自己的兒子,那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如果讓兒子遇見倭國使臣,很可能會生出不必要的麻煩。
胡非目送著胡惟庸揹負著雙手離開,緩緩皺了皺眉頭,看樣子,倭國使團以前在京師之中沒少囂張,否則胡惟庸也不會特意跑來叮囑這一趟。
想到這裡,胡非不由得眯了眯眼睛,嘴角閃過了一絲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