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人順著穿廊前行,途中少有人煙。只是在內外交界之處,可以看見孔武有力的大漢,目無表情地佇立著。
這樣的發展,卻是讓姜煜想起了,前身所在的這個家族,似乎不僅歷史源遠流長,現下也是一副蒸蒸日上的大好模樣。
最終,在姜潛的帶領下,姜煜和姜老爺子兩人,共同走進了一間三層的小樓閣,說著之後會有人把行李送來,就先行告辭了。
臨走前,姜潛衝著姜煜使了個眼色,完全不懂對方是在暗示什麼的姜煜,自然只有一臉懵逼。
倒是姜老爺子,見狀嗤笑了一聲,朗聲說道:“我那個大哥還真是老樣子,結果把小潛你也教成了這幅沒趣的模樣。罷了,這麼久沒回來,終歸是該我主動拜訪才是。那老東西現在在哪兒?”
姜潛聽到姜老爺子的評價,卻是顯得有些無奈,不過還是依言點了點頭,說道:“爺爺他現在正在祠堂,如果三爺爺您想要去找他的話,就由侄孫來帶路吧。”
姜老爺子聞言卻是一擺手,搖頭道:“沒事,我記得路。小潛你也還有許多事要做吧?特別是在如今這個時間點上,所以你三爺爺我自己過去就好。”
姜潛猶豫了會兒,最終還是點了點頭,告辭離去。因為他作為長房長孫,每逢過年過節,確實很忙。
“小煜,你也跟我去。”
就在姜煜有些不知所措的時候,姜老爺子如此發話了。他自然也沒有什麼意見,不如說前身記憶中這位老爺子的積威太重,讓他現在也下意識地不敢反駁,乖乖跟著自家爺爺前往祠堂。
路上,姜煜跟著健步如飛的姜老爺子,心中不由得泛起了嘀咕——前身的記憶裡,似乎只有在小時候來過這裡一次,那時候他的母親都尚且健在。不過那段經歷似乎並沒有給前身留下多少深刻的印象,因此他現在也對於這個地方沒有太大感覺。
不過對於他所屬的這一支姜家,他倒是多少有從父親和爺爺那裡瞭解些許。
華夏大多數姓氏的來源,都跟上古炎黃二帝時期有關,姜姓也不例外。
據說,姜姓源出神農氏,炎帝生於姜水,因以水命姓為姜,裔孫姜子牙周初封於齊,到戰國中期,為田氏所滅,子孫分散,有以國名為氏是齊氏,或以姓為氏是姜氏。
秦漢時期,由於常年兵戈不息,導致很多地方十室九空。因此姜姓以關東大族向西遷徙充實關中,之後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這也是天水姜氏的由來。
不過姜煜所在的這一脈,究竟跟那來頭頗大的姜太公是否有關係,就不是姜煜能夠知曉的了。
而除了姜太公之外,提起姜氏,兼之以天水,想必人們能夠想起的答案也只有一個——姜維,姜伯約,三國時期蜀國的名將。
說起姜子牙姜太公,除了那些個知名的典故外,還有一整本《封神演義》可以慢慢道來;而說起姜維,那話就更多了。不過這卻是要得益於三國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流行程度,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無數三國背景的遊戲以及其餘二次創作作品。
就在姜煜胡思亂想間,祠堂已然近在眼前。姜老爺子擺出一副嚴肅的表情,鄭重地敲了敲門,得到裡邊一聲蒼老的“進來”後,方才推開門走進去。
姜煜自然緊隨其後,並且順手把大門給關上了。
走進屋子,這是一個跟常人印象中差別不大的祠堂。正中是祖先牌位,密密麻麻好幾排,呈金字塔狀,基本上是年代越久遠的越稀少。
而在祖先牌位的下方,是一張厚木几案,其上擺放著供奉的瓜果香燭等。几案前方,有幾個蒲團,中間的一個正跪坐著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
姜老爺子看了一眼四周,眼神中似乎帶上了幾分懷念。他徑直走到正跪著的老人身側,同樣跪下,無言地看著正前方的諸多牌位。
姜煜眨了眨眼睛,想著面前兩位爺爺都給跪下了,那他還能在這後面泰然處之地站著?因此在內心的些許掙扎後,他也學著兩位老人的樣子,尋了個蒲團跪下。
時間緩緩流逝,身側兩位爺爺輩的人不說話,姜煜自然也不敢開口,因此眼神在屋內遊蕩了一圈後,終於是集中到了牌位身上。
最上方的名字他很熟悉,神農氏。嘛……無論是哪個姜家,供奉這位老祖宗都沒毛病。
第二排首位也是一個很熟悉的名字,姜氏子牙。嗯,這個姜家居然還真跟那位被後世推崇為兵家鼻祖武聖百家宗師的神仙級人物有關係?不過這一點同樣也可以用上面那句話來解釋,倒是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再後邊是一些他沒什麼印象的名字,而就在姜煜逐漸散漫起來的時候,視線不經意的一掃,一句“臥槽”卻是在心中如同春雷炸響。
「姜氏伯約」幾個字撞入眼簾,直讓人覺得眼睛生疼。
姜煜心中不由得升起一種荒謬感——感情自家發源和祖宅都在天水,還就真跟那位被那不知道是叫光榮還是陰暗的公司,胡亂稱呼為“天水麒麟兒”的蜀國大將有關係?
如果說炎帝和姜太公屬於怎麼供奉都不為過的人物,那麼姜維可就當不起這個評價了。
畢竟無論是從知名度還是歷史地位來講,姜維都相當的微妙。
比起三國前期那一大票猛將,他自然算不得多麼出名,武力值可能也就算箇中遊。但在三國初期那一大堆將星紛紛隕落後,有著跟趙雲戰平(雖然是70歲的趙雲)的戰績,同時師從諸葛丞相併且得到了其高度評價的姜維,自然也稱得上後三國時期文武雙全的頂尖武將。
但這個“頂尖武將”吧,在五丈原丞相病逝後開始嶄露頭角,在費禕遇刺身亡後獨掌兵權,秉承諸葛丞相遺志繼續北伐中原。在這期間,他又沒立下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巨大功勳,也沒有什麼過人的個人勇武表現。就連寫《三國志》的陳壽都對他不太待見,對他的評價是“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
簡單解釋一下,就是姜維文韜武略都一般,又好功名,是以窮兵黷武,連年征伐,謀斷的本事也不怎麼樣,所以最後身敗慘死。
因此在大部分知曉三國曆史的人眼中,對於姜維文治武功的評價,都顯得相當微妙,屬於那種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型別。
搜狗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