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華:“???”
鄭芸:“……”
郭平:“……”
其他院士:“……”
王懷明嘆了口氣,起身來到一個保險櫃前。
推開攙扶著他的兩人後,用左手遮住右手,小心翼翼的輸入密碼。
保險櫃開啟,裡面平躺著一疊檔案。
檔案首頁,寫著:【光刻機研發日誌(一)】幾個黑體加粗的大字。
其他人都是一臉疑惑的看向王懷明。
王懷明將研發日誌取出,丟給了張成華。
隨後一群人便圍了過去。
不出十分鐘,人群裡就發出一聲驚呼!
“妙啊!之前怎麼就沒想到呢!”
“如果是站在這個視角,所製作出來的鏡頭光潔面至少能下降到5奈米以下吧!”
“何止5奈米,我覺得至少下降到3奈米一下!”
“天才,寫出這份日誌的簡直是天才啊!”
“不愧是我們物理部的擎天柱,王院士大才啊!”
在場所有年輕的院士,都向王懷明投去憧憬的目光。
被王老頭子領先,張成華雖然心裡不是個滋味兒。
但單看這份日誌,他也不得不佩服老王這人確實比他要更有才華。
想要研發一臺光刻機,光是零件就需要足足上萬個。
其中,鏡頭絕對是光刻機最難攻克的一部分零件。
想要攻克光刻機鏡頭,需要有足夠強大的光學技術、超強的加工工藝,以及系統的整合平臺。
除了這些,還需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
華國的眾多科學家們,卡在這一關已經好幾十年了。
足以見得研發鏡頭的困難度。
而這一道難關,竟然被王懷明一個人給解決了。
這如何能讓他們不感到驚訝和敬佩?
然而,王懷明卻苦笑著搖頭,道:“這份日誌,可不是我寫的。”
“我只不過是透過這份日誌,成功製作出了那麼一個簡易的鏡頭。”
“雖然版本不夠完善,但製作出來的鏡頭光潔面僅僅只有3.4奈米。”
“我只不過是順著寫出這份日誌的人的思路在走罷了。”
“天才非我,而是那個寫出這篇研發日誌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