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湖州,莫干山。
劍池,傳聞鑄劍祖師歐冶子洗劍淬劍之地。
古經記載,春秋戰國時,鑄劍祖師歐冶子在此鑄成“龍淵“、“秦阿“、“工布“三劍,龍泉劍遂名揚天下。
《太平寰宇記》中說:“昔人就水淬之,劍化龍去,故劍名龍泉。“
清《一統志》載:“浙江龍泉縣南有水曰'龍淵',唐時避高祖(李淵諱,改曰'龍泉',宋又改曰'劍池湖'。古時,山南側有七井,如北極星形分佈,井水甘冽,鑄劍先師歐冶子在此汲水淬劍,劍成,劍氣衝九霄。
其弟子干將,及女莫邪,後為吳王鑄劍,莫邪投爐,以氣血精魄鑄無雙神劍,一把干將,一把莫邪(ye),劍鳴九天。
傳說,這劍池深潭之處,埋葬著數不清的劍,有歐冶子鑄劍的廢劍,有古代慕名而來的俠客,將劍擲入深潭,從此封劍歸隱……..........
劍池,青山千仞,落瀑濤濤。
上有橫跨清溪之上的一頂小石橋,名阜溪,又稱飛虹。
劍池千仞石壁上,“劍池”,龍飛鳳舞兩大字,宛若劍氣凌厲雕刻而成,氣勢磅礴。
望著二字,似乎遙遙能望,在歷史長河的某片時空,有一絕世劍客,飛身踏空,手持青鋒,在青山千仞的絕壁之上,以石壁作紙,以劍氣作筆,一氣呵成,寫下這蒼勁二字。
飛虹之下,飛瀑三迭。
河水衝出阜溪橋下,猛然間跌落二三丈,注入潭中,形成劍池飛瀑第一迭。
飛瀑注入劍池後,稍作停蓄,水勢益壯,又一次跌水,高達十餘米,蔚為壯觀,便是劍池飛瀑的第二迭,前人所寫“飛泉裂石出,浩浩破空來。萬壑留不住,化作晴天雷”詩句,正是如此。
劍潭而下,水流又被束成一股短瀑,溪水逶迤遠去,掩沒於翠竹叢中,這就是第三迭。
劍池飛瀑,遠眺若一匹素練,窈窕多姿;仰觀,則飛瀑臨空,珠飛玉碎,寒氣襲人,動人心魄;俯視則煙巒兀立,樹影婆娑,似別有洞天。
在這幽青劍潭之邊,千仞青山之上,有一密林小道,蜿蜒盤旋,直上青山,外人難尋。
鑄劍祖師歐冶子的一位在世後人,便居於這懸崖之上。
古常聞,削鐵如泥,便是劍也。
春秋,唐宋,皆有劍聞世,世無雙。
後數百年,世道中落,再無劍出世。
三年前,大道復甦,歐冶子後人重回劍池,承先人遺志,煉氣隱修,執心鍛劍,兩載光陰,十數把青鋒,無滿意之作,皆立於千仞懸崖之上,怒棄之,如糟粕,投入劍池。
一載前,這位歐冶子後人於往日走遍九州八方,尋求神金稀鐵,鑄劍材料,在贛州境內聽聞一異物。
其形如珠,其色如血,冰涼刺骨,活物沾之,氣血混亂,神智不醒。
這個東西,是一個打漁的農民在一條草魚肚子裡發現的。
當天,這個村民一家離奇死亡,皆七竅流血而死。
正好那天,這位歐冶子的後人雲遊至此,聽聞了這一樁奇案,機緣巧合並發現了這一顆指甲蓋大小的“血珠子”。
歐冶子後人後來將這顆邪異的“血珠子“帶回了劍池,並在又一次鑄劍試爐中,鬼使神差將這顆血珠子扔進了鑄劍爐。
那一日,鑄劍爐裡血光大放,衝殺聲,震鼓聲,哭嚎聲,在劍潭千仞之上,靜靜迴盪,毛骨悚然。
從那時起,這聲音便一直未停過,那鑄劍爐裡的劍胚也一直未凝成,終日血光瀰漫。
而這位歐冶子的後人,從最開始的毛骨悚然,慢慢轉變為無邊興奮,如入了魔,整日守在劍爐旁。
這一守,春去秋來,東走夏至,便是一載歲月!
這日,夜,莫干山,劍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