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府。
如今的華陽府知府已經換人,而這個是一個不到二十歲的年輕人,原本沒有任何公民在身,但卻有聖旨來封他做了這個華陽府的知府。
這已經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可還不是最離譜的,更離譜的是,華陽府的同知一起換人了,而這個人竟然是一個女子, 一個同樣不到二十歲的未出閣女子。
天下哪有如此荒唐的事情!
此事,朝堂之上有激烈爭吵,朱由檢不理。
在華陽府,知道的人也議論紛紛,說什麼的都有。
最嚴重的是說“如此胡來,大明是要完了嗎?”
還真沒說錯, 大明再不下猛藥,是真的要完了。
沒錯,現在華陽府的知府是張昊,同知是武則天,兩人都是由方正化帶著聖旨來任命的,皇帝欽點,地方上誰能阻止呢。
襄陵城的武家風光了,但這種風光帶著異彩,讓他們沒少被指指點點,因為他們家的女兒做了同知,這是違背常理的荒唐事情。
武則天現在沒在襄陵城住了,與張昊一起搬到了華陽府的府城臨汾城!
要華陽府的知府和同知官職是張昊要求的,本來朱由檢想讓張昊到內閣任職,但張昊覺得目前在地方更適合,可以做一些嘗試來應對天災。
同知這個官就是知府的副官, 五品官階, 知府是四品官。
同知負責分掌地方鹽、糧、捕盜、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軍籍、撫綏民夷等事務,同知辦事衙署稱“廳”。
來到臨汾城後, 張昊和武則天就開始忙起來。
第一條政令就是在華陽府大力挺廣種植玉米和土豆!
朱由檢在年初也頒佈了命令, 在全國大力推廣玉米,土豆, 紅薯三種作物!
這三種農作物是從海外傳進來,時間不久,明末時期種植的並不多,佔糧食中的比重不超過3%!
三種農作物是高產,抗旱,耐寒的。在這個小冰河時期的高峰期,大量種植可以養活更多的人。
只要將種植面積擴大數倍,朝廷應對災情,應對外敵,就會好過許多。
李世民任戶部尚書入內閣,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廣土豆,玉米,紅薯的種植。
戶部可以最方便的排程各省這三種農作物的種子。
當然,這不容易,因為地方上許多官員你不打著他走,他是不會走,不會積極配合的。
張昊和武則天留在山西做地方官,也是有這方面的考量。
玉米, 土豆,紅薯在明末各地有不同的叫法, 不過這次朱由檢下旨時統一了說法。
不懂的,稍微解釋下就明白了。
有人要問,既然玉米,土豆,紅薯如此好,為什麼百姓不自己種呢,那樣就不會餓肚子了。
為什麼?
因為在明末百姓擁有的土地並不多,而且不容易得到玉米,土豆,紅薯的種子和種植方法。
明末,田地基本掌握在地主(包括皇室,國戚,勳貴,官員等等)手上。
地主田地多,不愁吃喝,他們才不願意吃玉米,紅薯,土豆這種粗糧!他們地多,而且是好地好田,種植小米,小麥,水稻等等主糧就夠他們吃了,即使荒年也有一些收成,更何況還有存量呢。
所以,只要朝廷不強制推廣玉米,土豆,紅薯種植,靠地主們自己種,他們不會做。而普通百姓,你不給種子,不給種植方法,不讓他們放心,他們也不會輕易種。
如此,就只能強制他們種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