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情況應該是這個倖存者恰好知道這個地井,跑來這裡只是想要躲避冰風暴,而地井裡很可能只是堆滿了垃圾。在北極圈裡建立這麼一個小基地,這以當初**德國的技術而言並不難。
如此一來,這個發現也沒什麼價值,他們能做的就是和這個意外的發現合影留念而已。
馮·施耐德擺了擺手,帶著雷巴爾科來到井邊,往下看去的時候,後者才發現死者手中緊緊地抓著一根繩子,繩子的另一頭深入積雪下方。
他並不是掙扎到井邊沒能爬進去,而是先把某個東西用繩子吊進了井裡,那東西顯然比他的命還重要。他是做完這些才死的,一個斷腿的人能做到這一點,不得不讓人佩服他的意志。
雷巴爾科向死者行了一個水手禮,這是航海的傳統,對遇難者的尊重。
這時,井裡的船員用冰鎬打碎了積雪下面的冰殼,深不見底的黑暗中騰起了白濛濛的蒸汽。
……
凱撒舉著手電筒在前面探路,雷巴爾科和阿巴斯跟著他移動,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
再後面,是全副武裝的船員們圍繞著馮·施耐德。
作為執行部的大頭兒,馮·施耐德應該並不像看起來那樣弱不經風,但確實沒人見識過他的戰鬥力,可能真是智將型。
他們每個人都脫掉了防寒服,因為地井裡實在是太暖和了。
這是件很難理解的事,這個地井位於凍土層,地井裡當然可以躲避風寒,但也不至於說溫暖如春。而隨處可見的垃圾說明這個地井已經被放棄了很久,總不能是當年德國人留下的供暖系統還在運轉,或者這附近有火山之類的地熱源?
“核輻射超標。”阿巴斯看了眼手中的蓋革計數器,“這可能是個核設施,或者儲存了放射性物質,但超標得不多,不至於有危險。”
“**德國的核設施嗎?”凱撒望著頭頂上方縱橫交錯的管道,輕聲讚歎,“如果不是跟利維坦比,也算是震驚世界的發現了。”
“可能是個奧克洛核反應堆。”馮·施耐德說道:“幾十年間它一直在自行運轉,所以才在北極圈裡始終保持著這麼一個溫暖的空間。”
凱撒和阿巴斯對視一眼,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
‘奧克洛核反應堆’這個名字,源自加彭共和國一個名叫‘奧克洛’的鈾礦。
上世紀70年代,一位法國工程師驚訝地發現這個鈾礦出產的礦石已經燃燒過了,而且是20億年前就開始燃燒了。史前文明的愛好者根據這個發現,宣稱早在20億年前地球上就有超級文明建設了核反應設施。
但這只是一種誤解,因為理論上很早就斷言了天然生成的核反應堆,只不過它的效率遠遠低於人造的核裂變設施。
奧克洛鈾礦恰恰就是這個得天獨厚的天然核反應堆,長達數十萬年的時間裡,它曾默默地運轉著,平穩地釋放熱能,改變了整個地區的環境。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和德國都在研究核武器,美國人有‘曼哈頓計劃’,德國人也有‘鈾計劃’。**德國並未造出能改變戰局的原子彈,卻造出了這種溫和的核反應堆,這大概是他們在北極圈中建立基地的原因。
凱撒環視一週,“也就是說,可能真有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