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羽最會的是什麼,就是大忽悠,畢竟他前世可是銷售冠軍,而現在,他把忽悠這一套,又給拿了出來。
李嚴本來就想找個地方,施展自己的才華,可惜沒人重用,而黃忠作為荊州第一猛將,一身武藝在身,又豈甘心碌碌無為,何況張諮在招攬他之前,就說過,鎮軍將軍知道誰能治好他兒子的病,至於黃逍,自然聽從他叔父黃忠的話了!
所以,聽了王羽這一番慷慨陳詞之後,三人沒有絲毫猶豫,立刻起身,來到王羽面前,跪倒在地。
“我等願意效忠主公!”
【叮咚,恭喜宿主獲得李嚴,黃忠,黃逍三人的效忠,獎勵宿主30點召喚點,當前宿主擁有4819點召喚點!】
能夠得到李嚴、黃忠、黃逍三位大將的歸心,這讓王羽心中非常高興,要知道,他們可是劉大耳的人,自己這是挖了他的牆角了,不僅如此,就連華歆,戲志才都被自己拿下,在增加自己實力的同時,又在無形中消弱了對手!
這種感覺,就是爽啊!
王羽這時心思活泛起來了!
現在天下還沒有徹底大亂,那些歷史天驕人物還未紛紛出世,王羽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先知先覺,多挖那些在野人物的牆腳了。
由於李嚴初來乍到,王羽不便大封,於是就把他分到馮異麾下擔任軍司馬,有了馮異在,李嚴肯定對自己的能力,會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這樣,自然就不會心高氣傲,和同僚關係鬧得僵化!
至於黃忠,雖然他是荊州第一猛將,但畢竟是初來乍到,王羽不便大封,於是就封他為別部司馬,命他招攬三千人馬,全都要精壯的男子,進行訓練。
黃逍則是在黃忠麾下,也是擔任軍司馬一職!
雖然李嚴只是一個軍司馬,但他也是非常興奮,畢竟這已經開了一個好頭,以他的能力,只要資歷足夠了,當上一個校尉,偏將軍還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只可惜,等李嚴見到馮異後,他的這種想法就會煙消雲散,因為馮異的能力直接完虐他!
黃忠等人來到後,王羽就對軍隊上面的事情進行抓緊,先不說南陽那龐大的人口,就單說荊州,這是各州中是最富裕的幾個州,北方許多流民都湧入這裡,而南陽是必經之路,因此不怕招不到兵。
而現在,王羽手下只有三萬多人馬,按照南陽的人口數量和經濟發展程度,他就算是招二十萬兵馬也能吃得下!
只不過,現在董卓還未進京,大漢依然有著很大的威望,因此王羽還得悠著點,最多在招攬兩萬人馬,若是再多的話,就有擁兵自重之嫌!
當然,招兵練兵的事王羽可不會管,全都交給岳飛和韋孝寬二人負責,王羽現在所需要的就是熟悉政務,提高自己的政治屬性,所以他這次沒有當做甩手掌櫃!
現在,王羽就以宛城縣當做試煉石,順便用系統檢測一番,看看有沒有牛逼的人物!
不過經過一番探查,王羽並沒有發現什麼可用之才,於是便準備放棄了!
只是王羽自己都不知道,就在他準備放棄時,一個刀筆之吏突然映入他的眼中,雖然這只是一個刀筆之吏,但他對宛城縣,乃至南陽甚至是整個大漢的賦稅都很瞭解!
這讓王羽對他產生興趣,便坐下來多多交流,越發感覺到此人的不一般,這樣的能力,先不說當一州刺史,當一郡太守還是綽綽有餘的!
出於對人才的渴望,王羽連忙讓系統精靈小琉璃,檢測其五維屬性,還別說,結果讓王羽自己都有些驚訝!
【叮咚,張楚巔峰五維屬性:統帥75,武力60,智力89,政治94,魅力90。
當前張楚五維屬性:統帥68,武力56,智力85,政治89,魅力85。】
看到這樣的五維屬性後,王羽很奇怪,按理說這樣的人才不可能屈居刀筆之吏啊!
可是透過交談王羽才知道,張楚這個刀筆之吏是前不久前來南陽郡的,而他的目的就是自己!
原來,張楚就是漢初三傑之一留候張良的後裔,與益州的張魯乃是同族,而且,王羽還知道一個驚人的訊息,那就是張楚的先祖張良曾經與那位紅塵真仙談論天下,當年先祖可以全身而退,也是仰仗他的威懾!
不僅如此,這個張楚也是奉了東方家族的命令,才會選擇投奔王羽,本來,他是準備到太原投奔王羽,可是在半路上聽到王羽受封南陽太守後,於是便千里迢迢趕到宛城縣,在縣城謀了一個刀筆小吏官職,只等王羽回來!
張楚猶如講故事一般,將自己經歷一口氣說了出來,聽得王羽目瞪口呆,沒想到此人就是張良的後人,聽他的語氣,也是聽從家族命令了!
不過王羽並不擔心這些,只要你投奔,他就敢收,說不定,收服此人後,以後獲得張良的機會就會大許多!
所以,王羽一想到其中的厲害關係,就果斷收下了張楚,並且封了他宛城縣主簿一職!
其實,以張楚的這番大才,做一個小小的刀筆之吏,實在是太過屈才了,不過張楚到南陽時,畢竟只是一個刀筆小吏起步,若是貿然提拔,肯定會引起旁人的不滿!
所以,他只能從主簿做起,慢慢升上去,也可以說是熬資歷,不過即使如此,張楚心中仍然是有些感到!
要知道宛城可是南陽治所,這個地方的主簿可要比其他地方的主簿含金量要高的多,即便是在宛城也算位高權重,權利頗大,雖然縣中大多都是些雞毛蒜皮之事,但卻可以鍛鍊自身能力。
王羽如此看重自己,張楚自然也不推辭,當即就獻上了自己的忠心!
王羽滿意的點點頭,對張楚進行安排後,便準備下一步工作,只見他對門外守門士兵道:“通知下去,將宛城縣中的大小官員,及軍中嶽飛、高順等人叫來。”
“諾。”士卒領命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