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於民航而言意味著少了一半的燃油成本,對民眾意味著更低的票價。
對於軍用飛機代表著一次可以行駛更大的里程,原來運20里程7000公里是遠遠飛不到某些國家的,現在就可以飛到了,如果攜帶的是核武器,就意味著一種巨大威懾的形成。
“老師寫的這真的假的?”朱列都有點不相信,問學姐道:“要真是這樣,以後飛機還不全球繞著飛都不用加油。”
學姐明顯也被這個標題吃驚到了,呵呵笑了下說:“你注意看哦,導師並沒有標是飛機發動機,也就是說這應該是一個通用技術。
包括汽車、火箭、導彈,但凡是靠熱力能轉化出的動能推動物體行進的,理論上都有利用這項技術的可能。
如果這技術是真的,比如用在汽車工業上,就算沒有前段時間超高能量密度鋰電池,就光靠過去的燃油車,因為燃油效率的提升,也可以讓續航里程達到1000公里,也是足有顛覆人們行駛體驗的存在。
而且使用效率的提升,意味著原油的需求量更少了,在高能量鋰電池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徹底在各行各業應用的當下,依然可以對我們減輕原油依賴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學姐又看了眼投影屏上ppt的標題,繼續說道:“還有火箭,火箭就更不用說了,它發射最大的一個悖論就是如果帶的燃油多,推力是強,但也增加了重量,最後的效果算下來可能還不如燃油少一點得到的綜合效果好。
包括導彈也一樣,導彈威懾力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它能打多遠,這樣一來,一些原本的中程導彈立馬搖身一變就變成了遠端導彈了,這各種武器加起來,一下子不知道要憑空增加多少的威懾力。”
朱列被學姐這麼一說,也是搞得情緒都不連貫了,學姐說的不假,他還記得多年前有個導彈減燃料的故事。
1964年錢學森帶隊在西部隔壁做東風2試射,結果因為溫度高,導彈達不到射程。
這樣的情況連一向穩重的錢老都有些急了,大家手足無措之際,一位剛從北邊留學回來的年輕人說話了。
在本身就是導彈推力不足的情況下,他給方案不光不是加燃料,反而是減少600公斤燃料。
所有人都覺得他在開玩笑,只有錢老讓他講吓去。
而這個年輕人上臺透過嚴密的計算說服了所有人,減少600公斤燃料減少了推力,但同樣也降低了導彈重量,減輕了負擔,所以綜合算下來,反而可以讓射程更遠。
事實的結果也確實如年輕人所想,減輕重量後的導彈順利地擊中了預定目標。
而這個年輕人,便是我國首任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
由此也可見,燃料本身在很多行駛器、飛行器中也是佔了很大重量比重的,有時加一點、減一點都要斟酌很多。
但如果是在不加燃料的情況下,直接提高燃燒效率,那就完全不存在這種問題了,能夠解決大量的這種微觀權衡問題,推動很多領域的進步。
所以朱列看到這個標題是震驚的,但震驚之後他更多的是疑惑。
標題起的不錯,但真的能實現嗎?還是說和以往一樣也就是提出一個標新立異的新概念,要30年以後才能實現,純粹就是方便發論文評職稱的。
所以他對裡面的內容也很好奇,而這時,導師清了清喉嚨,開始正式地講解起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