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見秦王!”
一隊隊士卒自高臺下走過。
很多人都曾經跟楊崢並肩戰鬥過。
一萬步卒,一萬騎兵,有親軍,有府兵,也有屯田奴隸。
穿上盔甲,提起刀矛,雄赳赳氣昂昂。
隊形略有些散亂。
不過沒人關心這些細節,正如沒人關心今日的封王大典略有些寒酸一樣。
氣勢、氣象、氣質,才是他們最先感觸到的東西。
步卒和騎兵從西向東,人人虎背熊腰,龍馬精神。
喊的最大聲的是從各大屯田挑選而來的奴隸,能分享這份榮耀讓他們異常感動。
最特殊的是一支殘兵隊伍。
缺手缺腳,有人坐在木車上被推了上來。
“拜見秦王!”
他們用盡全身所有力氣喊出最大的聲音。
楊崢在臺上衝他們拱手,而他們有的人早已熱淚盈眶,“大秦、大秦!”
他們雖然不能上戰場,卻依舊為大秦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成為民間的伍長、什長、屯長、亭長,讓楊崢的意志能貫徹到鄉野之間。
涼州不同於中原,宗族林立。
很多城池村落在連綿的戰爭中毀了又建,建了又毀,涼州大量吸收羌胡之後,新的村落如雨後春筍一般破土而出,沒有宗族,全靠他們維持民間秩序。
事實上只要楊崢一聲令下,這些散落民間的殘兵們,能為楊崢弄起一支“百萬大軍”!
所以此次觀兵,等的不是西域使者和漠北豪酋,等的是他們。
每個人都加了宣義掾的稱號。
形同楊崢的部曲和家臣。
這也是楊崢最大的力量來源。
楊崢也給了他們最大的榮耀和尊嚴。
兩萬餘軍在曠野上行走,不是戰場,殺伐之氣卻更重。
馬上的騎兵,全身裹在鐵甲中,只露出一雙殺氣騰騰的眼睛。
無數道森然眼神的彙集,將楊崢的兵威推向極致。
什麼禮義廉恥,都沒有刀劍戰馬來的直接。
楊崢靜靜的看著將士們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