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萬涼軍偷渡陰平,自景谷道攻入,江油關投降。
訊息如同波浪一般向周圍傳蕩。
漢中、蜀中同時跟著震盪起來。
成都朝堂上,君臣大驚失色。
整個蜀國的兵力一共也才十萬左右,陽安關折損兩萬人,漢、樂二城、黃金圍被隔離近萬軍,加上劍閣的姜維、張翼四萬兵力,整個成都兵力也才兩三萬人。
比兵力更空虛的是裝備和糧草。
鍾會在漢中耗了快半年,蜀國已經撐住不住了。
陽安關、漢城、樂城積累大量物資,反而讓成都捉襟見肘。
儘管火燒眉毛了,朝堂上還在爭論不休,有人要姜維立即回援,同時召永安、南中諸軍支援成都。
有人覺得涼軍不足為懼,只要守住綿竹關,涼軍必死無疑。
蜀主不能決斷。
諸葛瞻力主集合成都最後的兵力,匯合青壯湊出五萬人,先守住綿竹,不可令涼軍入蜀中平原。
諸葛瞻行都護、衛將軍、平尚書事,是留在成都官職最高之人。
任何諫議,都會有一眾荊州系官吏支援。
國難當前,平日一向囂張跋扈的黃皓緘口不言。
劉禪從諸葛瞻之謀。
諸葛瞻與長子諸葛尚、將軍張遵、李球、黃崇,盡起成都精銳並青壯五萬人直撲綿竹。
江油失守的訊息同時傳入陽安關鍾會手中。
正在猶豫北上還是南下的鐘會立即引兵直撲劍閣。
並致書姜維:“月有陰晴,天命無常,將軍文韜武略,才為世出,上不能恢復漢業,下不能安定蜀中,非才德不濟,實乃時運不至也,內受制於閹宦,外掣肘於諸將,焉有不敗之理?今漢祚將傾,迴天乏力,何不歸降故國?若能如此,可與會共立不世之功,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望明公思之,會翹首以待。”
姜維收到信未作任何回覆。
王濬諫道:“蜀中空虛,涼軍偷渡陰平,我軍亦可效法,自劍山之東擇小路而進,奔行閬中,直取巴中!”
鍾會搖搖頭,“閬中小道曲折深險,若事不諧,為姜維警覺,片甲不回,爭奪蜀國,其要害在人,而非一城一地之得失,楊興雲得成都,吾可得姜維!真乃天助我也!”
在他眼中,姜維比成都還要重要。
有姜維的四萬大軍,加上他手上的十幾萬大軍,無論南下北上,都是一股強大的勢力。
“姜維受諸葛孔明厚恩,豈會降於都督?”
“那就要看楊興雲能不能拿下成都了。”鍾會感覺前所未有的好。
成都失守,則劍閣中的姜維進退失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