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糧食會養育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人口會帶來經濟繁榮,以及更多的人才,同時也能鞏固新佔領的地區。
大秦帝國的一切都建立在糧食上,而糧食建立在耕田上。
無論開戰十年規劃和百年大計,首先要知道自己手上的資源。
距離上一次編戶齊民已經過去了八年。
這八年裡,大秦先是吞併了吳國,後拿下遼東,再吞下南疆,整合西域,吞下大宛、康居、河中。
新一輪的編戶齊民迫在眉睫。
此次不僅要查清多少人口,還要查清多少土地。
耕田和牧場都是有限的,而均田制不是萬能的,一旦人口膨脹到臨界值,均田制就會成為還害民之法。
歷史上,李二大帝剛剛統一天下,開啟貞觀之治,便有府兵逃亡的現象發生。
到了李治、武曌時期,大規模的逃田已經屢見不鮮。
文學館清算各州各郡送上來的資料,大秦的耕田加上牧場竟然高達九十三億畝,人口多達四千七百萬……
楊崢看著這些資料心中一喜,證明這些年治國頗有成效。
但轉念一想,覺得有些不對。
後世總在說保留十八億畝底線……
在科技發達的後世,耕地的規模也僅在十八億畝左右,一千七百年前的魏晉耕田加牧場能到九十三億畝?
要知道,很多地區還處於原始未開發狀態,耕田和牧場怎麼可能到達九十三億畝的數字?
而文學館清查兩漢的耕田資料,最多時,也就漢宣帝時期的五億畝……
就算大秦打壓士族豪強,清算前朝餘孽,也不可能翻了幾十倍……
仔細清查送上來的資料,問題還是集中在關東地區。
關東很多縣的耕田居然比關中一個郡的都多……
這就有些不可思議了。
“肯定是地方上弄虛作假!”楊旭頗為氣憤。
“上有所好,下必從焉,這些人是投陛下所好……”衛瓘拱手道。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當一個官員的升遷和地方政績掛鉤之後,自然會出現這種事情。
沒想到只是開了一個頭,問題就來了。
“行百里者半九十,陛下任重道遠。”魯芝嘆氣道。
楊崢也有了種挫敗感,封建時代,古今中外,朝廷和地方的鬥法是貫穿帝國命運的一條暗線。
朝廷大老有自己的利益,地方官吏也有自己的小算盤……
歷史上洪武大帝撥皮萱草,仍然不能制止官員的腐壞。
其實想想也是,大秦繼承曹魏,吞併司馬家的中原,攻陷鄴城之後,中原各地便投降了,以前把目光集中在士族豪強,卻忽視了地方官吏是由九品官人法選出來的。
有他們在,大秦的官場氣氛就好不到哪去。
或者說關東出了問題。
而這個問題是自曹魏時期便已經存在的,經過司馬家的轉手,遺毒更甚。
軍官、地方官都可以明碼標價。
楊崢經歷過那個時期,知道其中的門道。
大秦杜絕了軍官的買賣,斷了他們的一條財路,但地方官員是前朝遺留下來的,只需換個旗號,蟄伏一陣,便可繼續隻手遮天。
還有輔左官員的吏,他們才是真正掌控地方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