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話說回來,這些文明裡怎麼連一個能穩定超光速的文明都沒有呢?”陸熵忍不住吐槽道。
和蜂群敵對的‘未知文明’,其實是一群文明。
這些文明在發展邁入宇宙後,怎麼都開發不出一種價效比高的超光速遠航方式,掌握的超光速方式也就只有一種利用恆星能量開啟短距離、臨時性的蟲洞技術。
這種技術被髮光體的母文明稱作‘光海跳躍’,透過臨時蟲洞的飛船就像是進行一次宇宙空間中的跳躍一般,從一個恆星系統跳躍進另一個恆星系統。
但是如果沒有一種可行的超光速通訊方式,光年尺度將把這些邁入宇宙的文明直接撕裂,畢竟不是哪個文明都能像巴別塔蜂群這樣萬眾一心。
而且,各個恆星系統之間,彼此隔離個數百、數千年,哪怕最開始是起源於同一個文明、同一個種族,最終也會變成兩個存在生殖隔離的不同種族。
可文明的發展伴隨著對資源需求的增長和疆域的擴張,這些文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必然要走向其他恆星系統。
《我有一卷鬼神圖錄》
迫於這種發展壓力下,星球文明轉變為了星艦文明,這些文明拋棄了自己的母星,以星艦作為家園,每到一個恆星系統後,就大肆開採那個恆星系統內的物質,直到恆星系統內可供他們開採的物質都開採完,他們就會透過跳躍,前往下一個恆星系統。
這些星艦文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文明內的艦隊規模越來越龐大,最後不得不分裂出多支艦隊,這些艦隊分散於不同的恆星系統,將這些恆星系統其納入母文明的掌控範圍。
星艦文明會定期讓各支艦隊,交換跳躍到各自的恆星系統中,以保證種族的統一性,再輔以文明認同的文化,由此邁入了能夠在河系中割據一方的文明階段。
河系的資源是有限的,恆星雖然多,但數量卻不會隨著文明的增多而增多,當河系內各個星際文明發展到割據一方後,星際疆域的摩擦不可避免。
這也就導致了星際戰爭的爆發。
河系內的文明發展到了這一階段後,愕然的發現,以前的模式是多麼的容易導致母文明的毀滅。
敵對文明可以利用恆星能量進行超光速的跳躍打擊,打擊的目標是恆星,只要摧毀了恆星系統內主序星這個易燃易爆的大炸彈,多數恆星系統也就將走向毀滅。
星際戰爭的早期階段,就是各個星際文明,或是先發制人,或是後發制人,對敵對文明的恆星實施蟲洞式的超光速打擊。
因為高頻率的超光速打擊,光年尺度上,凝聚力不足的星際文明,都不得不走向解體。
而那些凝聚力強大的星際文明,為了避免現在和將來的敵人,利用恆星能量實施超光速的跳躍打擊,乾脆向宇宙裡投放出一種光速運動的潛伏式打擊平臺。
這種打擊平臺會無差別的打擊除自己母文明外的任何一個將要達到利用恆星能量的文明。
蜂群捕獲到的發光體,就是這種潛伏式打擊平臺的一種,類似的打擊平臺在河系中有很多,它們都包裹在光錐的保護下,難以被人發現。
發光體的母文明直接以活人進行生物改造,然後在生物改造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擴建起潛伏式的打擊平臺,繞過複雜的人工智慧問題,一步到位的解決了打擊平臺在面對複雜情況的處理能力。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河系內的動盪亂局,因為發光體的母文明說開發的一種新模式戰爭而發生根本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