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貝希摩斯巨獸啟航前往目標星雷卡後,行星生物這邊又在陸熵的指示下,先後向恆星系統內各個還未被人踏足的星球,派出蜂群生物。
這些蜂群生物不同於貝希摩斯巨獸,孵化貝希摩斯巨獸的目的是為了戰爭,所以投入的物質量比較大,派遣去其他行星的蜂群生物,則個頭偏小。..
這些蜂群生物外觀外觀並不統一,只是大體結構相同,都是一個核聚變反應堆加一個脈衝推進和用於冷卻的固態氦容器。
恆星系統內的幾顆固態星球,環境都很惡劣,不是太冷就是太熱,有些風速還大的離譜,都超過了音速四、五倍,肉都可以直接吹得稀巴爛,再要麼就是大氣腐蝕性極強,別說生物,連金屬體都待不了多久時間。
不過這些問題,對巴別塔蜂群都算不上多麼大的問題。
太冷的星球就在地核處設定大量核聚變反應堆,再透過水體的冷卻和蒸發,將溫度送上地表,由此讓整顆星球地表升溫。
太熱就用低溫物質加速冷卻地核,還是利用水體的冷卻和蒸發,把這些溫度送到地表正常降溫,不過與寒冷星球不同,炎熱星球的軌道上會佈置大量的生物反射板,地表上還會架設起很多生物反光膜,像戴森球那般把行星包裹,降低恆星對星球的照射強度,從而讓星球整體溫度下降。
風力強勁的氣態巨星,根本不需要進入狂暴的氣旋中,讓蜂群生物懸浮於氣態巨星大氣稀薄的區域,就如同軌道衛星那般,然後它們從高處放根管子下去,直接抽氣態巨星的氣體即可。
帶有強腐蝕性大氣的固態星球,也容易解決,巴別塔蜂群的化學並不弱,簡單分析了一下該星球的大氣主要成分後,直接聯絡其他幾個固態星球,讓它們製備大量可中和腐蝕性大氣的化學物質,把這些化學物質裝進炮彈裡,用設定在星球上的大型生物電磁炮,直接發射向目標星球。
一段時間後,星球大氣的腐蝕性就會因分子化學反應,下降到蜂群可承受的範圍內。
再往後就是對各個行星物質開採量的擴增,蜂群擴產能的方式很簡單粗暴,就是增加開採蜂群規模,數量上去了,更多人幹活,產能自然也就上去了。
但要想邁入跨恆星文明的行列,踏入超光速文明的領域,只是開採行星物質是遠遠不夠的,蜂群必須對恆星的資源加以利用。
於是,在達到一定的產能和規模後,在陸熵指示下,恆星系統內除雷卡星外,被蜂群殖民的行星,將星球地表上的大型生物電磁炮對準了恆星,朝恆星方向發射大量的蜂群生物,這些蜂群生物單個體積並不大,但數量卻非常多。
每當恆星從星球地平線升起,大型生物電磁炮組成的陣列就會開始持續性的齊射,一直持續到恆星落入地平線下,發射的炮彈像雨水一般密密麻麻衝向天空,那一片區域每到造早晨就會長時間籠罩在炮彈墜落一般的尖嘯聲裡。
不過並不會有炮彈墜落,這些生物炮彈全都在自下而上的衝向恆星。
以更宏觀的視角俯瞰,這些固態星球與恆星之間似乎形成了一條河流,這條河流不是由液態水組成,而是由大量的生物炮彈組成。
生物炮彈在靠近恆星一定距離後,就會展開自己的太陽帆,利用太陽帆改變自己的運動方向,於是在宏觀視角上看,恆星的軌道上多出了一圈環,這個環是鬆散的,就如同土星環那樣,只是一種光線導致的感官錯覺,實際上生物炮彈之間並不相連,並且彼此距離也非常大。
在此期間,恆星耀斑爆發了幾次,把蜂群的無線電交流打斷了數次。
不過問題不大,都是活體器官,因為恆星耀斑損壞的部分沒過多久就可以自愈,重新恢復無線電交
流網。
在陸熵指揮恆星附近的蜂群生物們,加班加點搞大工程期間,已經淪為蜂群衛星文明的斯卡人文明,問出了他們最提心吊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