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一張紙上畫兩個點,什麼樣的距離是最短的呢?
兩點間的線段?
不不不,兩點之間確實是線段最短,但那是侷限在紙張本身絕對不變的情況下。
一旦將紙張對摺,讓兩點貼合到一起,那麼最短的就不再是兩點間的線段。
宇宙中的蟲洞也是這樣的概念。
從理論上講,蟲洞可以讓一個物體從宇宙的一端瞬間轉移到宇宙的另一端,或者從一個宇宙轉移到另一個宇宙。
那麼,如果把蟲洞這種讓物質空間轉移的物理性質,應用到攻擊手段中呢?
比如……與黑洞誘發式打擊相結合。
大荒座,第四號星。
這是一顆紅矮星,但卻不能說是一個恆星系統。
因為它並沒有行星,甚至也沒有柯伊伯帶,是一顆完全沒有伴星的單一恆星。
它並非是天生如此,紅矮星的質量是恆星天體中最小的,因此形成所需要的質量並不高,這也就意味著,紅矮星在成型後,孕育出隕石、行星的可能性要比其他恆星高出很多。
這個紅矮星系統的行星、隕石,是被人為開採一空的。
這些開採者在把這個紅矮星系統裡的物質開採乾淨後,在距離紅矮星五千萬公里左右的軌道上開始建造人造物。
許許多多體量龐大的灰色星球,陸陸續續的從超光速狀態中脫離,聚集在這個恆星系統,解體構成這一巨型人造物的一部分。
緩緩轉動的紅矮星光芒灑在這些人造物上,反射出金屬特有的光澤,偶爾可以看到瞬間一閃即逝的電弧,那是無數從紅矮星上釋放的高能粒子在撞擊金屬表面,在極度偶然情況下,粒子間距足夠密集形成的電弧。
無數飛船拖拽著長長的脈衝尾焰在星空中飛行,巨大的結構對比渺小的飛船,就好比大象和螞蟻的對比。
隨著時間的推移,飛船穿梭於紅矮星系統的各處,越來越多的人造物在這個恆星系統內被構建出來。
這些人造物逐漸連成一片,隱約間已經可以看到一座恆星尺寸的結構框架。
“建造工期比想象的還要短。”
過來視察工程進度的聯盟使者如此評價,隨行的工程負責人在一旁應聲道:“這都多虧了那些由奈米工業建造出來的要塞艦,正因為有它們源源不斷的給長矛工程提供工業奈米,工程進展才會如此迅速。”
“等到建造完成,我們就能用蟲洞,跨越蜂群生物的黑幕防禦!”
說著,該工程的負責人頓了頓,補充道:“不過,建造的工期還是太漫長,恐怕短時間內無法給前線提供幫助。”
這種巨大的結構,哪怕是技術革新出了奈米工業,沒有個幾十年也很難建造完成。
一想聯盟的艦隊還在用著效能落後於敵人的武器戰鬥,工程負責人心中就不由的升起一股濃烈的愧疚感。
聯盟使者六隻眼睛,瞥見了同行的工程負責人那愧疚之情的流露,安慰道:“別緊張,局勢並沒有往最糟糕的方向發展。”
工程負責人大為意外地反問:“蜂群生物沒有瘋狂進攻?”
聯盟使者剛想回答,可想到巴別塔蜂群的事情,他又不知道如何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