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與上述兩人皆不同的是,韓童年這個新起之秀,既沒有選擇速不臺的方案,也沒有拒絕孛木律合達的方案,
而是選擇結合二者方案,去蕪存菁,因地制宜,制定出一套奔襲與保守相結合的進攻方案。
韓童年的方案重點就在於,將騎兵與步兵分割開來,用步兵穩打穩紮,逐步推進。
而騎兵則發揮速度優勢,透過長途奔襲等大迂迴,大穿插戰略,先一步機動至夏軍後方,打亂夏軍後方部署、交通線等,切斷夏軍後方糧道。
最終形成夏軍有城無糧則不堅,有關無路則不險的困境。
韓童年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已經攻克玉門、肅州等地的金軍,接下來在河西走廊並不會遇到有效的阻礙。
一馬平川的河西走廊東段,只會任由金軍隨意馳騁疆場,對金軍來說可選擇方案也就多了很多。
說白了,斷了夏軍糧道,縱是夏軍有堅固大城,因為無糧也無法長時間堅守城池。
等騎兵先斷糧,最終金軍步兵跟上來之後,輕輕一推,就能輕而易舉的攻克夏軍城池。
縱是攻不破,後繼無糧的夏軍也堅守不了多久,遲早不戰自潰,夏軍為了異地就食,結果只能主動退去。
無法固守城池的夏軍,在失去城牆的保護之後,在撤退的野外途中,只會成為金軍騎兵的刀下鬼!
所以這便是韓童年所說的有城無糧則不堅。
至於另一個有關無路則不險的含義,則更好理解了。
等金軍騎兵在夏軍後方,打散打亂夏軍部署與交通後,前方獨守險地關隘的夏軍,一來會面臨無援兵,無糧道,被困絕內外的危境。
二來一些險山要地,大部分都在毫無人煙的荒郊野外。
等金軍斷絕夏軍一切內外聯絡之後,夏軍堅守的險山要地,就會成為被金軍隔離於金軍大後方的飛地。
如此一來,這些夏軍就相當於孤軍深入敵軍大後方作戰,而且還是各自為戰的遺棄之軍。
屆時夏軍軍心士氣動盪不說,且會被金軍逐個擊破,分割清剿!
這樣一來,就等於金軍利用騎兵優勢,將一場原本關隘城池的正面攻防戰,透過分割之法,打成一場戰爭烈度下降的治安戰。
就跟剿匪一樣,金軍佔據城池與主要交通幹道,甚至是廣大鄉野之地,透過地理位置優勢,與速度優勢,逐個清剿盤踞各地要津的夏軍。
如此之法不止簡單快速有效,且可以降低金軍傷亡數字,將規模龐大的激烈戰役,降低為了小規模多頻率低階別的戰鬥。
且如此也能從根本上解決夏軍有可能翻盤的這個問題。
最終完顏綱思索再三,決定採納韓童年的策略。
一來穩當,二來雖然時間上沒有孛木律合達的方案快,但比之速不臺的方案卻快速了不少。
且最重要的還是一個穩字,戰爭打到這一步,金軍已經佔據一切優勢。
金軍只要不冒險,穩下去,河西走廊遲早為金軍所有,夏軍也遲早為金軍所剿滅。
已經佔據優勢的金軍,沒必要像一開始哪樣為了趕時間而冒險。
畢竟戰爭這種事情,哪怕強如金軍,也不敢說有萬全的勝利把握。
每一次大規模會戰,無不是在走鋼絲,說是牽動國運興衰也不為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