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嘆了嘆了口氣,他也是糊塗了,真信了忠順王之言,估計忠順王也就是安慰一兩句。
不過也怪不得崇明帝,畢竟賈蘊先前的“妙策”都是十分有作用的,故而崇明帝才抱有一絲幻想。
賈蘊瞧見崇明帝的臉色,心中也是一頓,不論崇明帝有何目的,但他對自己有知遇之恩,若不是崇明帝,賈蘊焉能成就如今的伯爵爺?
若是不然,恐怕此時賈蘊還在邊關過苦日子,也許現在都可能不在人世了,畢竟邊關不太平不是。
滴水之恩尚且湧泉相報,更別說再造之恩。
何況除卻恩情,崇明帝平日裡也是對賈蘊恩寵有加,作為君王亦是勤勉,這般天子如何不盡忠?
念及此處,賈蘊想著防範貪官汙吏的方法,躊躇一番後,賈蘊開口道:“陛下,臣倒是有些想法,可臣說了,陛下切莫怪罪。”
“哦....”崇明帝意外地看了眼賈蘊,沉吟片刻後說道:“朕給你賜字諍臣,就是希望你敢於直諫,有什麼便說,朕不會沒有容人之量。”
聽到崇明帝的話,賈蘊開口道:“稟陛下,恕臣直言,大乾朝貪官汙吏橫行,在臣看來,這是不可避免之事,究根到底,還是俸祿的事,按大乾規制,親王的俸祿,比如忠順王爺,一年有一萬兩,郡兩,這般俸祿自然是不用擔心什麼,而下面的官員俸祿就少得可憐的,一品大臣也只有一百八十兩的俸祿,二品是兩兩,三品是一百三十兩,而越是低階的官員,俸祿也就越低,等到了八九品的官員,俸祿也只剩下了三四十兩,。
一般來說,官員每年需要支出約一百兩銀子,這筆銀子包括了吃穿用度,還有僱傭僕人,仔細算來,就算是一品二品的官員,每年如果想要保持體面的生活也只是勉強而已,更別說富裕,到了八九品的官員,更是幾乎維持不了生計。
雖說在俸祿之外,官員還有俸米的補貼,這筆錢財的數額基本和俸祿一致,但其實也沒多少。
正因為官員們俸祿水平比較低,他們為了生計,也不得不想出來各種辦法撈錢。
臣建議,專門設定了養廉銀製度,藉此培養鼓勵官員廉潔習性,避免貪汙事情發生。”
賈蘊提出的正是清朝的養廉銀製度,因為大乾朝與清朝處境相似,故而這般制度才適合,要是設立什麼類似廉政公署的組織,這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完全不適用,天高皇帝遠的,官官相護實屬正常,到頭來,還是毫無作用,政策這種東西要適時應用,而不是異想天開。
崇明帝聽完後一臉陰沉地坐在御案前,冷淡道:“你這是在向朕抱怨。”
賈蘊估摸著崇明帝誤會他是在抱怨俸祿一事,趕忙回道:“臣不敢,臣只是覺得若想防患官員貪汙,只能究其根本,若連根本都不能正視,如何談治理。”
一旁的忠順王聽完賈蘊的話,心裡也是震驚的很,真沒想到賈蘊真敢直說,這不是在頂撞天子?還真是符合“諍臣”的名號。
崇明帝聞言也沒發怒,反而臉色好上不少,對於賈蘊他還是知道的,這小子就是這麼敢說,要不然也不會給他賜字諍臣。
沉思片刻的忠順王開口道:“話也不能這般說,人心不足,即便有養廉銀,貪官仍是貪官,如何能防患?”
賈蘊直言反駁道:“王爺,此法雖不能杜絕貪官,可卻能防範,大部分的官員都是安分守己的,若能養家餬口,保持體面,誰又會冒險貪汙,只要不出現大規模的貪汙,百姓也不會生活不下去,至於那些敢於貪汙之官吏,自有律法懲治。”
忠順王聞言點了點頭,畢竟賈蘊說的不錯,御案前的崇明帝亦是如此,若能實施,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患貪官橫行。
沉寂片刻,崇明帝無奈道:“國庫匱乏,難以為繼。”
制度雖好,可國庫沒錢,出不起養廉銀,自然難以施行。
不過賈蘊既然提了出來,自然也想到這些,於是賈蘊回道:“臣有一策,可為朝廷添一筆養廉銀,特獻於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