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謀長者張煌言是也!
張煌言與張家玉的經歷很相似,都是讀書人出身,又文武雙全,崇禎九年,張煌言十六歲參加縣試,並考察騎射,張煌言三箭皆中靶,與他一起應試的人沒有不驚歎的。
到得崇禎十五年,張煌言二十二歲中舉,對於明人而言,已經進入了特權階級,非同小可。
尤其是他還這麼的年輕,要不是戰亂,張煌言高中進士也不是不可能的。
崇禎十七年甲申亂起,皇帝在北京殉國,海外東南王顏常武以強者之姿進入南京,奪取南明政權。
作為明朝擁躉的張煌言認定顏常武是亂臣賊子,參加了倒顏行動,事發後被捕。
顏常武胸襟氣概蓋世無雙,不但不殺張煌言,還送他到軍中歷練,將他改造成為東南國的國之干城,軍中精英!
張煌言原在亞丁休整,聽聞大王子在印度起事,不由大喜,即坐快船過海聽用,被顏琨任命為軍中參謀長。
他聽聞顏琨對取印度的好處,提出不同的意見道:“印度的宗教勢力根深蒂固,我們就算投再多的錢也不能改造他們,況且,真要把印度人合為一個國家,將來他們會感謝我們,但會把我們一腳踢開,我們將會打水竹籃一場空!”
顏琨驚問道:“何解?”
“無它,民智開矣!”張煌言解釋道:“我國的統治是一路向上,先是解決溫飽問題,然後發家致富,人人有飯吃,有衣穿,有學上,問題就出在這個有學上,等他們知道多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他們不會信服我們了!”
張煌言嘆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所以,印度碎片化對我們最為有利,誰要是想統一印度,就是我們的敵人!”張煌言建議道。
顏琨想想後,覺得張煌言言之有理。
印度土地是塊好地方,可惜那裡的印度人太難改造,本來殺光他們佔領土地最好不過,但顏琨知道行不通。
那裡太多人了!
華人攻取東南亞,前後可能殺了百萬土著吧,顏常武還沒什麼,他老婆楊鶯兒則有心理負擔,經常給媽祖神廟與觀音廟佈施,大做好事,大量佈施,按時齋戒,教訓兒子們道:“你們當愛護眾生,不可濫殺一氣,否則,就不是我的兒子!”
就算是顏常武,不必要殺的也不殺,所以一想到攻取印度,可能死傷無數的人口,足以讓顏琨望而卻步,進取印度的雄心,也就此熄火。
他與張煌言說起錫克人幫助東南軍,必會招致莫臥兒人的報復之事,張煌言一口氣給出數個提議道:“我們可以給予莫臥兒人的敵對勢力以援助,給予錫克人軍火援助,轉移一部分的錫克人到我們的城池裡,扶持錫克人,再告誡莫臥兒人如果他們打錫克人,那麼我們就再去肝他們!”
顏琨連連點頭道:“也唯有如此了!”
他當然不會與錫克將軍蘇雷什說起他的心思與決定,繼續催軍前進,順利地抵達東南堡壘地界,位於進攻的莫臥兒人的後面,他們居然一點不作防備。
真是天助我也,錫克人首先發動進攻,華人跟進,莫臥兒人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