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理學家們完全僵化,淪為朝廷統治階層工具的東西,禁錮著人們的思想,而八股文的出現,使得知識分子階層整體被僵化,從而使得科學文明發展停步。
搞笑的是,在前明後期,東林黨顧憲成、高攀龍批判理學末流談空說玄、引儒入禪的學風,欲以“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去入世治學理事,奈何他們的階級性讓他們越幫越成幫倒忙,最終被東南王黜落他們。
新明瞭,由於社會的慣性,理學捲土重來,清淡又將浮起。
新明前三個首輔孫承宗、姚明恭與馬士英本質上都是前明的封建仕大夫,受理學的影響很大,而堵胤錫是崇禎十年的進士,負擔沒這麼重,且他的戰略目光深遠,知道思想道德的重要性。
他說道:“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現在,我要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
因此堵胤錫奏請朱和坪,固本清源,首先在思想上把國家、民眾來個發展與改革,那就是以德為先,以法治國!
必須講道德,用法律來治國,推行兩中華的核心價值觀:“忠君、愛國、勤奮、敬業、誠信、友善;富強、文明、和諧;自由、公正、法治!”
“忠君、愛國、勤奮、敬業、誠信、友善”,是官吏百姓基本道德規範,是對子民個人價值觀的要求,同時也是子民個人價值觀的正確領導。
“富強、文明、和諧”,是兩中華的國家建設目標,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只有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們才能有更好的生活水平和精神狀態。
“自由、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也是兩中華自上而下矢志不渝、長期實踐的核心價值理念,也體現了“依法治國”的偉大戰略。
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學習兩中華核心價值觀,維護朝廷,維護帝國的基本方針和基本政策不動搖。
“強推!”
在社會各階層都推行兩中華的核心價值觀,吃公家飯的人要天天學,月月學,在所有的學校都推行,從小抓起。
如此理學退潮,中華的核心價值觀成為了中國人的價值觀,把它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與衛生習慣,堅決全民行動,朝廷、官吏帶頭,從家庭做起,從娃娃做起。
這套價值樹立起來之後,對於帝國的思想統一、長治久安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之前三任首輔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堵胤錫則來了個了結。
他大展拳腳,發展道路建設,首先是四縱四橫,接著是八縱八橫,再就是十六縱十六橫。
即在帝國內建立更多更好的國道,從東到西,從南到北,道路貫通各個城市。
這道路建設除了水泥大道、三合土大道和石頭路之外,還有軌道。
即兩條鐵軌,在上面執行由馬或牛拖拉的軌道車。
堵胤錫的軌道修得規格高,鐵軌非常粗,軌距大,還是雙軌!
有人就彈劾他,說他浪費資源,但朱和坪一概留中不發。
當南京通往西安的道路貫通後,朱和坪親自前往剪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