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南華,酒井隆太郎都有一種感慨,那就是中華得天獨厚,擁有那麼大,資源這麼豐富的國土!
他的航船走琉球、臺灣、呂宋,再到帝國的金山省,穿越了爪哇海,最後到達旭日城。
一路都有燈塔指路,有中國的巡航艦巡邏,還有沿海的補給點,平安快捷與舒適。
雖是海途,但沿途並不寂寞,可見到風帆船來來往往,除了貨船、客船、漁船與軍艦之外,還見到了不少的遊船!
這些遊船多是中國人的,有大有小,掛著南華旗子的為多,大明的旗幟為少,但有許多船隻是兩中華的旗幟同掛,既有大明的日月旗,又有南華的山峰大海與旭日旗。
中國人有錢有閒,到處亂逛,許多中國人結伴到東瀛集體吃雞……
所謂一葉知秋,酒井隆太郎發現兩中華的關係非常好,這讓他感到十分惋惜。
如果兩中華打起來就好了!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只有中國內亂,方有倭國的機會。
可惜帝國皇帝是個明白人、聰明人,現在的兩中華是同一種官話!
顏常武是閩南人,但他不以閩南話為國話,而是用南京官話作為南華帝國的工作語言。
另一方面,大明推行了南華的簡體字,在大明全境實施。
如此統一了工作語言與文字,兩中華的交流徹底無礙,大家能夠交流就少了很多的麻煩,其功德直追當年秦始皇的書同文,車同軌!
事實上,兩中華成立了一個有點稀奇的工作委員會,叫做“中華標準委員會”,對各個方面的標準進行了統一。
比如工作官話、工作文字。
比如度量衡。
比如造船的標準、茶葉的質量標準、絲綢質量的標準、貨幣的標準、軍火的標準……一旦達成共識,則兩中華一起實施。
別人不知道,甚至連中國人也不知道,但象酒井隆太郎這樣的知華派就知道“中華標準”的厲害了!
中華強盛,就對外輸出了他們的標準!
比如中國的官話、文字是所有的中華小跟班必學的;
國際貿易用的是中國的度量衡,花的是中國錢,衡量貨物質量的標準除非是特產,否則通用中國的標準……如今中華小跟班國家都跟隨中國用上了中國的那一套標準,何止是中華小跟班國家,國際貿易上中國標準大行其道,不用不行啊!
……
倭人一行到達了旭日城,向接船的外交部官員們提出會見的申請後,以倭國的重要性,他們很快得到了南華帝國內閣總理副大臣堵胤錫的接見。
會議在海濱國賓館的海晏廳二樓召開,此處可眺望大海,風景怡人。
“堵大人,我們又見面了!”酒井隆太郎滿面春風,拱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