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處道路上塞滿了土耳其騎兵,浩蕩如一條黑色的長河在向他湧來!
數目不知道有多少,自己這三百多人如果沒有營壘保護,都不夠他們塞牙縫的。
和許多人一樣,普特諾克百思不得其解,不由想到:“不是說土耳其人撤退了嗎?為什麼他們還有這麼多的軍隊?”
後來,歐洲人才知道,土耳其的主力部隊確定撤退了,留下來的部隊採取一人三馬的方式進行快速機動,同時不斷地改變旗號,給了歐洲人一個錯覺,好象土耳其人到處都有,實際上相隔百里地擊潰不同歐洲人的土耳其部隊就是同一支。
一時間普特諾克有點恍惚,此時有人撲到他身邊,正是親兵伯坎南,小夥子著急地問道:“大人,您的命令?!”
普特諾克往回頭往下一看,營壘內鬧哄哄一片都是人,喊叫聲四起,叫著嚷著,顯得有點混亂。
“讓各個軍官整隊,登牆,到達各自指定的位置去,準備戰鬥!”普特諾克沉聲道。
伯坎南飛快地沿著營牆跑起來,一路招呼過去,於是一支接一支的小隊登上了牆頭,伏在牆垛上往外望。
他們的燧發槍盡數上膛,隨時可以擊發。
東西方的交流溝通在大航海時代日益頻繁,軍隊也深受影響。
長期以來,由於科技不過關,西方軍隊一直使用火繩槍,雖說效率低,但比他們坑爹的燧發槍更好用。
燧發槍傳到東方後,被華人發揚光大,他們改進了燧發槍,讓它變得可靠,之後大量裝備。
歐洲工匠們得到了華人燧發槍實槍後,他們可是鼻祖,技術難題迎刃而解,於是歐洲軍隊也廣泛裝備了燧發槍。
牆下則有近百人的預備隊在排隊,他們都準備好了兵器,戴好頭盔,必要時上牆助戰。
營壘不大,每面五十人,總人數不過三百,而敵人出動的騎兵有三千?五千?甚至更多?
奧地利人畏懼敵人是肯定的,但更多的是戰鬥之心!
“為基督而戰,消滅異教徒!”正是奧地利人的堅定信念。
堅固的營防增強了他們的信心,就算是死,也要讓那些異教徒付出慘重的代價!
“點烽火!”普特諾克吩咐一名士兵道。
那個年輕計程車兵依令爬上一個高高的哨樓,在裡面把一個油壇“哐”地砸碎在一塊金屬盆上,將火把一扔,盆子裡的油著火冒煙,很快就是筆直一條煙柱向上。
士兵接連砸碎了三個油壇,點起了三注狼煙烽火,一注煙表明敵人一百人左右,二注煙表明一千人,三注煙表明敵人很多,多到數不清。
不久後,營壘西面的遠處也有狼煙烽火升起來,一個地方接一個地方,把敵情警報向後方傳遞。
奧地利人緩緩而行,建設軍政顯示出效果來!
這樣做效果比起用騎傳更快更好,畢竟二三個騎兵往後方傳遞資訊時很容易被截殺,但是想攻破一個營壘不讓他們發出警報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以往,土耳其人以精幹小隊潛入敵後,截殺白皮的信使、斥侯,讓他們沒有了耳目,各處失去聯絡,從而製造戰機。
可是對於奧地利人,此計不售,也就沒有亂了陣腳。
土耳其人殺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