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開發,象磁鐵般吸引各地人口的到來,遊牧民族發現,幹嘛要搶,幹嘛要打啊,給漢人打工,要什麼有什麼。
漢人胸襟廣大,海納百川,不講出身、不論民族,過來幹活的都是自己的同志,願意落戶的到來領地、發給戶口本,有全套社會福利這項政策是如此強大,以致於有一夥倭人冒充漢人流民到東北入籍,他們說著一口過得去的漢語,得,領戶口本吧。
後來官府人口普查時發現那夥人怎麼這麼矮?!矮得象冬瓜,矮得太過分了。
追查之下,原來是倭人!
官員們討論了一下後,就不了了之,那夥倭人歸化入籍,官員們教他們在“祖籍”寫上“東北吉林省”就此了事。
東北三省的省名,是東南王欽定的!
沒辦法,東北太缺人了,他們會說文化,起的是漢名,認同漢文化,以後就不是倭人,是漢人了!
倭人都認了,關外野人、蒙古人同樣如此,只要漢化的,一概入籍而不管他三七二十一。
周邊部族莫不受到影響,人口流失越來越多,長此以往,那些穿漢衣,用方塊字、吃米飯,抽香菸喝白酒的還是蒙古人嗎?
沒有了人口,你讓那些首領們還怎麼樣擺威風和嗨皮?
蒙古族首領們再坐不穩了,紛紛派出使節向他們認為是“引狼入室”的蘇尼特部族提出嚴正交涉,要求各守邊境,蘇尼特部族不得接納外人的加入。
騰機思並不鳥他們,蓋因周邊部族曾不識大體,派出精銳騎兵隨韃靼人入關後被新明軍全殲,元氣大傷。
而蘇尼特部族沒有入關,人強馬壯,實力冠於諸部。
蒙古人之前與韃靼人好得同穿一條褲子,明崇禎九年(1636年三月二十日,內蒙古24部49名封建領主與後金滿蒙漢文武官員百餘人在盛京召開大會,共推後金國主黃臺吉為“博克達徹辰汗”,改國號為“大清”,對韃靼人恭敬有加。
此後科爾沁所屬四部10旗分左右兩翼會盟於科爾沁右翼中旗境內的哲里木山下,形成哲里木盟,又稱“嫩江十旗”。
蘇尼特部族也是會盟蒙古部族之一,不過長生天的保佑,騰機思惡了韃靼人大酋多耳滾,沒有參與韃靼人入關,反倒逃過一劫。
一定程度上,他部族的發達是新明朝廷有意而為,助他一臂之力,就是要讓大家看到做漢人的夥伴過得不差的情形。
那些部族見騰機思如此高傲,豈能容他!
他們集體向外蒙古地區的喀爾喀部族求援,要求他們消滅漢人的走狗騰機思。
不會白來,蘇尼特部族有的是錢!
如果不對付他們,一旦他們坐大,成為帶路黨,又搶走了大家的族人,帶走了族人之心,首領們還有活路嗎
於是喀爾喀部族動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