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船隻,都運奴隸去了,本來琉球國來了三條船,結果被徵用了兩條去運奴隸,要不是得給琉球國相尚和的面子,連他的船都想徵用了!
您還別說,這次在薩摩藩,短短時間,俺們整整搶了一萬倭人!
倭人奴隸其實是個很好的人口來源,比起其他種族,他們更加地溫馴聽話,而且他們的小孩子,從小養起來,在華人的氛圍內長大,將來可以直接歸化,絕對對華人忠心,要是打回倭倭,他們都會是合格的帶路黨!
可惜這樣的機會太少了!
……
“江戶,我們來了!”顏常武在甲板上欣然地道。
其名稱來自於1457年築城江戶城。江戶城的建造,據說是由武藏國川越(現在的埼玉縣的城主上杉定正奉京都足利幕府的命令,下令家臣太田道灌督辦完成的。在選擇地點的時候,太田一眼就看中了這一片雖是潮溼地帶,但四周被山和海所環繞的關東平原,於是就在這一帶建造了江戶城(“江戶”即“河口”之意,起源於隅田川流入當時稱為“江戶灣”的東京灣。之後歷史進入各地武將間連年征戰的戰國時期。
17世紀初,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中取得關鍵性的勝利(戰勝了猴子家族),自此開始了以江戶城為據點的江戶幕府統治時期,江戶也因此成為一座政治城市。之後江戶城的人口越來越多,逐漸發展成為當時的中心城市,現在差不多有上幾十萬人口。
江戶城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兩種不同的區域型別:一個是平民活動區域-“下町”,這裡聚集了許多商人、小販與手工藝師匠,他們主要從事隅田川的水上運輸、江戶港的物資集散以及各種商業活動。
另一個則是上流社會活動區域-“山之手”,包括大名的住宅區和旗本的住宅區在內,是江戶城內的政治中心。
江戶城政治、經濟的發展也造就了文化的興盛。平民文化的形成也象徵江戶城的文化發展進入全盛時期。
德川家族取得了倭國的統治權後,修文偃武,倭國由此進入了長期的和平。
其實,江戶幕府對於倭國是有大功的!
等到幕府還政給天皇,倭國走上了什麼的道路?
櫻花之路!
短時的燦爛,化為長期的花泥,任人踐踏!
對外擴張,佔領朝鮮,進攻清國,最終在二戰時輸得乾乾淨淨,一直不能夠成為正常國家(還有米國的駐軍),揹負原罪永世不得翻身,一有什麼出格的地方就被東方大國敲打,而西方大國則隔上一段時間就與倭國女性發生超友誼關係,倭倭敢說個不字?!
……
此時的顏常武,在江戶灣上用著鏡筒子往江戶城東瞄瞄,西看看,臉上露出令倭人毛骨怦然的笑容。
嘿嘿,江戶!
惹毛了勞資,就讓它成為“江戶之花!”